张学良的幽禁岁月生活 平时不能随意越过警戒线( 二 )


这一问让张闾蘅吓了一跳!张闾蘅进内地没告诉任何人,担心乘飞机航空公司要登记才改乘火车,大伯怎么会知道呢?后来,大伯告诉张闾蘅,台湾当局对进出内地的人一直都是密切关注的,当局早已经知道情况 。
这一次被“记录在案”并没有让张闾蘅退却,她依旧进出内地 。张闾蘅的丈夫家在上海,到上海有时会宴请亲戚 。“我们住在锦江饭店,当时要凭票买东西,定8个人的饭,来了10个人,其中两个人就没得吃,不知道吃什么了 。在街上走,别人就会上来摸我的衣服,感觉下是什么布料的 。”张闾蘅感慨地说 。
以前大伯说过的地方,张闾蘅都会去看看,回台湾后,赶紧告诉大伯 。张学良永远都是“你有机会就到这个地方去一下,到那个地方去一下”,“有机会你就到这个人那去一下,到那个人那去一下……”张闾蘅每次都是带着任务来的 。有一次,张学良还在张闾蘅回大陆后特意嘱咐:要去给张作霖上坟,“张家几十年来没有人去老家给爷爷上坟烧香了” 。
1982年,张闾蘅来到北京,她见到了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民 。回台湾后,张闾蘅向大伯转达了他们的问候 。大伯听了很高兴,悄悄告诉闾蘅:再回内地,可以找两个人,一位是吕正操;一位是万毅 。
1984年6月,张闾蘅从香港来北京洽谈商务,在杨拯民的介绍下,特意登门探望了吕正操 。“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我心里就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这个人怎么那么像我大伯!”得知张学良近况后,吕正操十分高兴,在张闾蘅离京回港前夕,特意托她给张学良带去一副健身球和上好的新茶 。“见到万毅时更感人,他两眼其实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他就拉着我的手,我知道他更是想传递对大伯的感情 。”
张闾蘅说,她从两位老人眼中都能看到他们对大伯的思念 。回到台湾后,她把会面情况仔细讲给大伯,看得出他听了很难过,但他一直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感情 。
无形中,张闾蘅成了大伯与他昔日部属之间的“联络员”,也成为自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尤其是1949年海峡两岸历经多年隔绝之后,张学良与祖国内地可以互通信息的惟一渠道 。“我变成了一个桥梁,把大伯那边断了线的东西接上了,我见到谁了,去了什么地方,他都非常关心,还有中国大陆怎么样,人民的生活什么样 。他关心人文环境、关心老朋友,让我带话给老朋友,再带回来 。”
安排张吕美国会面
失去自由达半个多世纪的张学良和赵一荻,终于离开台湾去美国探亲 。
那是在1991年3月10日 。同年5月23日,吕正操及随员多人,飞往美国看望张学良 。这一切就是由张闾蘅负责安排的 。
1991年5月29日上午,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的一栋公寓里,两个分离了整整54年的耄耋老人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在纽约见面那天,张闾蘅陪着吕正操乘电梯,张学良穿着西装笔挺地站在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
张学良和吕正操是同乡,在东北讲武堂时他是吕正操的老师 。
“老校长!”吕正操见面仍按以前的习惯称呼张学良 。在东北军时,老部下吕正操曾在张学良军中工作10余年 。
“到今天我跟你隔了54年5个月零4天没有见!”吕正操接着说 。
“看着两个老人差不多高,头顶都光光的,却像孩子一样一直手拉着手不舍得放下,特别可爱,但我看了却直想掉眼泪 。”张闾蘅回忆说,两位老人谈了很长时间,其中张学良最想知道吕老是如何打游击战的,如何打日本人的 。
张学良幽默地说:“我可迷信啦,信上帝 。”
吕正操随口接上:“我也迷信,信人民 。”
张学良笑道:“你叫地老鼠 。”
吕正操说:“地道战也是人民创造的嘛,我个人能干什么,还不都是人民的功劳 。蒋介石、宋美龄都信上帝,八百万军队被我们打垮了,最后跑到台湾 。”
张学良随即插话:“得民者昌!”
吕正操紧接着说:“那还是靠人民群众!”
1991年6月4日下午,张学良和吕正操又相约详谈一次 。张闾蘅陪同他们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的别墅做客 。张学良给吕正操带去了一包台湾产的凤梨酥 。
张学良说:“我看,大陆和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台湾和大陆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他还说:“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点力量,我过去就是作这件事的,我愿保存我这个身份,到那一天会用上的 。我虽然90多岁了,但是天假之年,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 。”(吕正操,《那年我见张学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