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当了皇帝第一个要杀的人是谁?蔡绍基( 二 )
蔡绍基归国后找到的第一份差事是翻译,先任大北电报局译员,后去了上海海关,同样是译员 。1883年,德籍顾问受清廷委任赴朝鲜筹办海关,挑选唐绍仪为随员 。由于唐绍仪、蔡绍基、梁如浩三人同为中山县籍乡邻,又是留美先后同学,于是唐绍仪立马推荐自己的同学蔡绍基和梁如浩同往朝鲜任职 。正是在朝鲜公干时期,这三人与不久后被派往朝鲜的袁世凯相识相交 。
时袁世凯作为朝廷委派的通商大臣派驻朝鲜 。为培植亲信势力,有高人建议袁世凯仿效曾国藩建立私人“幕府” 。如此,唐绍仪、蔡绍基这些喝过洋墨水、既懂外语又懂西法且擅长交涉办事的人才,自然成为袁极力延引之人 。于是,唐绍仪先入袁幕府;蔡绍基和梁如浩又由唐引荐入幕 。朝鲜“甲申政变”时,唐、梁、蔡三人合力保护袁世凯奋力逃脱日本人追杀,使他们之间生出了一段“生死之交” 。后来,三人均受袁重用,自在情理之中 。
不久袁世凯权倾一时,先后被清廷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和督办电政大臣,铁路、电信等要害部门都在他的管辖之下 。一时间,这批学习过铁路、电报的“留美幼童”相继成为袁世凯的骨干力量,其中就有詹天佑 。据说,为了得到这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袁世凯和张之洞还曾发生过争执 。“留美幼童”忽然成为被争夺的宝贝,他们的命运出现戏剧性的转折 。
蔡绍基也不例外 。在袁世凯的保荐下,他先后出任牛庄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直隶总督府北洋洋务总办等职 。其间,他曾代表清政府,在辽东、辽南等地与日本谈判,艰难地商讨日俄战争后辽东半岛的归还事宜 。
蔡绍基任职和施展才干的历史舞台,基本都在天津,这当然也与袁世凯有关--袁的政治大本营就在天津 。直到今天,人们到天津,还可以看到全国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1907年落成的“广东会馆” 。这是一座具有潮州风格的大院落,内有客栈,戏楼,以及可容纳七八百人的室内剧场 。在广东会馆内,可以看到一块石碑,镌刻着捐款修建人的姓名,其中就有唐绍仪、蔡绍基、梁敦彦、梁如浩、周寿臣等一批留美幼童 。20世纪初年,这些中年人在天津已经都是官职显赫的名流 。
值得称道的是,当袁世凯最终妄图复辟帝制时,蔡绍基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了坚定的原则性,与唐绍仪一样坚决与袁世凯决裂 。当然,这是后话了 。
两度执掌北洋大学
1895年10月2日,在海关道盛宣怀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的推动下,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宣告成立 。第二年,北洋西学学堂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
学校创办之初,设督办(名义校长)一人,作为学堂的最高领导 。先后出任这一职务的,便是蔡绍基、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等四名留美幼童 。他们在北洋大学堂早期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执掌北洋大学堂,群策群力,使该校走出庚子之难造成的危难境地,而后持续谱写着中国最早大学的光辉史,为今天的天津大学奠定了基础 。
蔡绍基与这所学校渊源最深 。早在北洋西学学堂创建之时,蔡绍基便出任该校二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总办 。蔡绍基凭借自己在美国初、高中的学习经历,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从校园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招聘、教学管理、招生计划方案等等,全方位亲力亲为,为该校初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北洋大学堂所在的博文书院被侵略者强占,校舍遭破坏,学堂被迫停办 。此时,初建者盛宣怀等人陆续离开北洋大学堂 。在这历史关口,蔡绍基挺身而出,承担起再创北洋大学的历史重任 。
蔡绍基利用自己在直隶总督府署理外交事务的官员身份,与占领军反复交涉,积极争取复校 。但侵略者拒不归还校舍,蔡绍基只好选择清军废弃的西沽武库,重新建校 。重新建校,其间所要操心劳神之处,并不亚于当年的创办,更何况,当年有那么多头面人物出面张罗,要钱给钱,要力出力,而如今国势衰微,外国列强横行霸道,许多大腕级人物自顾不暇,敬而远之,全凭蔡绍基孤军奋斗 。1903年,北洋大学堂才再次建成复校,蔡绍基主持校务 。不久,蔡绍基因有他任,改由他的同学兼好友,另一位留美幼童唐绍仪接任北洋大学堂,主持全面事务 。唐绍仪的后继者也是一位留美幼童,他就是梁敦彦 。1907年,梁敦彦调任驻美公使,继任者又是一位留美幼童——梁如浩 。
推荐阅读
- 商朝为何称“殷”或“殷商”?商朝为何称为殷朝
- 袁世凯逼退清帝 四百万两“优待费”耍噱头
- 哭笑不得!他竟敢和乾隆皇帝争称号
- 与乾隆皇帝争古稀老人称号而丢命的糊涂虫
- 被称为“女真第一美女”的布喜娅玛拉到底有多美
- 古代姓氏分贵贱 哪些姓回答时不能自称“免贵”
- 北京历史上有多少称谓?盘点北京在历代的称呼
- 让现代人脸红的唐朝妓女称呼 竟被称为“内人”
- 黄鹤楼名称的由来 没有黄鹤为什么要叫黄鹤楼?
- 汉武帝刘彻为何被冠以“薄情郎”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