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当了皇帝第一个要杀的人是谁?蔡绍基( 三 )


1908年,梁如浩离职 。此时蔡绍基出任津海关道,同时兼任北洋大学堂督办,再一次回到北洋大学堂 。蔡绍基的这一任期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后 。
由蔡绍基等这些留美幼童主持北洋大学堂期间,中国本土的大学教育得以从零开始,逐步走上正规,特别是出国留学教育得到很大发展 。实际上,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本就是北洋西学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因素,最初几年派遣学生出洋计划一直未能成行 。直到蔡绍基主持校务并重建复校后,派遣留学计划才得以实施 。是年,王宠惠、陈锦涛等人被派往美国耶鲁大学学习 。1906年,梁敦彦执掌该校时,复校后第三班34名学生全班送出留学,其中3人赴法,其余皆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 。在蔡绍基等四人执掌北洋大学堂的八年间,该校一共资送52名学生出洋 。这些人中,有后来的国务总理王宠惠、著名的外交家王正廷、经济学家马寅初、数学家秦汾、金融家钱永铭,可谓人才济济 。这在中国留学教育青黄不接的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可以说,他们主持的北洋大学堂初期的留学活动,是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复兴的前兆,催动了近代中国第二次留学大潮的到来 。
辛亥革命的爆发,让蔡绍基的人生命运发生重大转折 。作为受过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熏陶的“海归”,蔡绍基理所当然地拥护孙中山革命,这就为后来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定下了基调 。辛亥革命后,北洋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国立北洋大学,蔡绍基信心满满,正要借势而上,把北洋大学办得更上一层楼,却传来了袁世凯意欲复辟帝制想当皇帝的消息 。而与此同时,袁世凯也派出说客,找到昔日亲信蔡绍基,许以事成后由蔡任“工业部长”之职,却遭到蔡绍基严词拒绝 。袁世凯知道后,大为不满,就放出狠话:等他当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蔡绍基 。
蔡绍基权衡利弊后急流勇退,辞去全部公职 。自此,他与北洋大学的缘分画上了句号 。此后,蔡绍基隐居天津,后经营实业 。晚年时,他居住在天津的小白楼,仍然是天津“名流人物”经常光顾的地方 。他还曾连续三年被选为英租界议员,成为天津外国租界的第一位华人议员 。
新中国成立后,北洋大学改名为天津大学 。在建校110周年的庆典上,蔡绍基的照片被高高悬挂在校内的北洋广场,接受新时代学子的瞻仰与缅怀 。
洪宪帝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
改行帝制
1915年春,袁世凯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 。8月由总统府美国顾问出面发表文章宣称国和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鼓吹君主制 。之后由袁世凯的党羽作请愿团要求改变国体,10月组成袁记国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
袁世凯自镇压二次革命后,实行总统独裁制,大权独揽 。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F.J.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适合于君主制 。杨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联了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联合发起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 。但袁世凯故作姿态,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时宜” 。于是梁士诒等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制造“民意”,并与筹安会争功 。
君主立宪
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国民代表一律“赞成”君主立宪,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大会总代表,上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袁接受帝位后,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登极) 。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 。
蔡绍基其人
蔡绍基,近代中国最早进入美国名校耶鲁大学的留学生之一,他的有名,在于他回国后作为袁世凯的幕僚和亲信走上政坛,而主要在于他两度执掌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为这座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袁世凯为何要说,如果当上皇帝第一要杀他?原来到1881年,在耶鲁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后不久,清廷一纸命令,蔡绍基等幼童只得中止学业回国 。几十个留学生在上海港上岸,清廷一开始居然不闻不问,这些“海归”于是各找门路,谋求生计 。但幼童回国也惊动了各方有识之士,他们纷纷从中招募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袁世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