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曾国藩 , 晚清重臣 ,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 封一等毅勇侯 , 谥曰文正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
公元1811年 , 曾国潘在一个晚清地主家庭出生了 , 初名子城 , 字伯涵 , 号涤生 , 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其父家有薄产 , 却不事生产 , 反而一心一意的醉心科举 , 奈何17次不中 , 最终放 弃 。曾国潘自幼便跟随自己的父亲读书 , 史记其6岁入塾读书 ,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 , 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 23岁取秀才 , 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 , 中举人 , 27岁殿试 中三甲第四十二名 , 赐同进士出身 , 入翰林院 。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 , 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 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 后因母亡而丁忧在 家 。后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 , 组建湘军 。
在曾国藩创立湘军的过程中 , 就有人劝说他学习赵匡胤 , 黄袍加身 , 自立为王 。共有四次 , 王闿运两次、左宗堂一次、水师统领一次 , 曾国潘一次都没有答应 。在太平天国被平定之 后 , 曾国潘的势力达到巅峰 。曾国荃做到总督 , 曾国潘自己是大学士兼两江总督 , 门下弟子无数 , 天下半数督抚出于他门下 。这也就算了 , 但他手中还握有最重要的倚仗 , 乱世中最 重要的权利 , 那就是兵权 , 直辖兵力十几万 。对于清朝那不堪一击的八旗子弟 , 曾国潘手中的精兵 , 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打败太平天国后 , 被俘的李秀成曾说 , 如果曾国藩这个时 候选择赵匡胤式“黄袍加身” , 勾联李秀成 , 以湘军为骨干 , 辅以太平军试问谁能抵挡?由此可见 , 曾国潘的个人影响力 。
那么问题来了 , 重权在握的曾国潘为什么不造反呢?
客观原因分析 , 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 , 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的 。
曾氏客观上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 , 虽然他看似风光无限 , 但其嫡系在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 , 不可再用 。另一支嫡系水师 , 陆地上基本不堪大用 。
另一方面 , 左宗棠保西北 张之洞保沿海 曾国藩保中原 。晚清三辅臣 , 互相牵制互相理解 。曾国潘一动 , 而牵全身 。

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文章插图
即使重用曾国潘 , 清廷实际对他也是有防范之心的 。当年攻占岳州、武昌 。咸丰帝大喜之下 , 想要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 。大学士祁隽藻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 , 犹匹夫耳 , 匹夫 居闾里 , 一呼 , 蹶起从之者万余人 , 恐非国家福也 。”咸丰帝收回成命 , 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头衔 。清王朝最得力的部队——蒙古亲王增格林沁在打下南京后由北方迅速南下 , 他的 目标就是盯住南京城 。
曾国潘是个极为清醒的人 , 对于这样的状况 , 他当然不会选择造反 。另外 , 晚清四大名臣他们其实都有共识 , 在名族危难之际个人得失无关紧要 。如果他造反 , 刚压下去的战乱 , 绝 对会又起 , 到时候战火纷飞 , 列强绝对会趁虚而入 , 最后的结果不用多说 。
曾国潘日课十二条
1 。主敬 , 整齐严束 , 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 , 应事时专一不杂 , 如日之升 。
2 。主静 ,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 , 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 , 正位凝命 , 如鼎之镇 。
3 。早起 , 黎明即起 , 醒后不沾恋 。
4 。读书不二 , 一书未点完 , 断不看他书 , 东看西阅 , 徒循外为人 , 每日以十页为率 。
5 。读史 , 廿三史每日十页 , 虽有事亦不间断 。
6 。日知其所亡 , 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 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 写日记 , 须端楷 , 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 。
7 。月无忘所能 , 每月作诗文数首 。
8 。谨言 , 刻刻留心 , 是工夫第一 。
9 。养气 , 气藏丹田 ,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
10 。保身 , 谨遵大人手谕 , 节欲、节劳、节食欲 。
11 。作字 , 早饭后作字 , 凡笔墨应酬 , 皆当作功课 , 不可待明日 , 愈积愈难清 。
【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曾国藩日课十二条】12 。夜不出门 , 旷功疲神 , 切戒切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