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美建交谈判内幕 这个决定由谁拍板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今已经有30年了 。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
两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
卡特总统于1976年入主白宫 。上任伊始他对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着急,没有摆上议事日程 。当时我们分管对美工作的人内心都希望美国新政府能有所行动,卡特派来的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抵京后就表示,他将致力于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 。后来我们逐渐看出,卡特政府分为两派:一派以万斯国务卿为首,主张把对苏关系放在首位,对华关系从属对苏关系;另一派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为首,主张联华制苏,认为尽早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对美国有利 。卡特上任第一年,基本上接受万斯的主张,热衷于同苏联进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卡特列出15条需加处理的重要事项,中美关系不在其内 。卡特犹豫不决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怕刺激苏联,影响苏美关系;二是担心引起国内反华亲台势力的反对;三是他向国会提出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尚待批准,不愿分散精力;四是与上述三项有关的内部两派争论,尚无定论 。
一年多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美苏会谈僵持不下,双方矛盾加剧 。1978年4月巴拿马运河条约在国会通过,卡特不再有后顾之忧,在对华政策上逐渐向布热津斯基一派靠拢 。在上述背景下,卡特于1978年4月决定派布热津斯基访华,表明他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图 。
中方一向积极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但对美方立场还不很摸底,因此做了两手准备 。邓小平5月21日在同布热津斯基会谈时,对方几次说“卡特总统已下了决心”,邓小平仍说,只要美国真正下了决心,问题就容易解决 。1978年7月,中美互派代表在北京谈判建交 。
美方谈判代表是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大使,中方代表是黄华外长 。1978年7月5日双方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首次会谈 。
【揭开中美建交谈判内幕 这个决定由谁拍板】双方谈判的策略
美方的第一个策略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 。过去遇到如此重要的谈判,美方总要从国内派人来,主持会谈或坐镇会谈,但我们发现美方这次除伍德科克大使外,主要助手是芮效俭副主任和翻译等,清一色的联络处官员 。事实上,会谈安排在北京举行,就是为了躲过人们的耳目 。在华盛顿也只有卡特、万斯、布热津斯基等组成的五人决策小组知道 。事后芮效俭曾对我说,美国有人责难卡特为何不及时通报国会,其实“秘密外交”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如果当时国会参与进来,建交协议将完全告吹,中美关系就得改写 。
第二,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美方深知,最难的问题是售台武器,如果一开始就谈此事,会谈将立即陷入僵局 。因此美方提出四项议程:正常化之后美国在台湾存在的性质;正常化时美方的声明;正常化之后美台间的商务关系;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的格式 。上述议程中,头三项较易达成协议,美台关系的性质只能是非官方的;关于美方声明,邓小平已告美方“可以各说各的”,美台商务关系也非难事 。这样进行下去,美方以为较易取得进展 。
为此,美方还提出了要保持三个渠道接触,以保证会谈气氛 。布热津斯基这一时期三天两头找联络处代主任韩叙交换对国际问题看法,强调对苏强硬政策,以取得中方好感 。同时,对于中美间需交涉的麻烦事,全由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找韩叙解决,使伍德科克和黄华免受此类事的干扰,专心进行建交谈判 。
中方从美方上述做法中,看出美方确有谈判诚意,但是否在关键问题上让步,还难以断定 。因此,对美方注重保密和排除干扰的方针没有异议,但对其不肯一下子把底牌全部亮出的做法不以为然 。中方的对策是可根据你的议程谈,但在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使对方无隙可乘,在策略上则掌握斗争的时机与分寸,有一定灵活性 。具体来说,既然美方要“先易后难”,每次只谈一个问题,中方则强调要美方同意中方三个条件(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当局断交并全部撤走美国在台驻军和设施)和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等基本立场,不逐项回答美方议程中的问题,先让美方把底牌亮出,再作全面判断和答复 。
由于双方的不同策略,会谈进展甚慢 。伍德科克也不赞成拖下去,但无法扭转美方决定,只能根据白宫发来的指示念稿子 。这期间还出现了伍德科克“做了手脚”的故事 。实际上伍德科克在公开讲话中就主张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这在美国历任大使中是绝无仅有的事,已超出了白宫的“授权” 。
推荐阅读
- 西游记中美丽动人的蜘蛛精最后被谁杀掉的
- 揭开古代惩罚通奸女子刑罚 公开裸身凌辱
- 曹操为何杀华佗?揭开曹操杀华佗的千古之谜
- 郭沫若娶妻 揭开新娘盖头后发现不美转身出去
- 中美望厦条约的意思?望厦条约的厦的读音怎么读
- 宿孽总因情 揭开红楼风流教主秦可卿死因之谜
- 元顺帝的皇后 揭开元顺帝究竟有多迷恋奇皇后?
- 大泽乡起义简介 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之章
- 揭开日本皇族千年纷争 谁是侵华战争直接责任者
- 揭开鸦片战争中被刻意隐藏的六个历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