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不为人知的牛人王通 教出了贞观之治班底
第四章唐王朝的『精神导师』(1)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
隋末农民战争,就是一个出英雄的乱世 。先是杜伏威、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梁师都,各路群豪纷纷割?,群雄逐鹿,“逐”到最后,却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李唐笑到最后,留下演义小说里瓦岗英雄的名号传天下 。唐王朝更是英杰辈出,李世民麾下,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18学士,武有李靖、侯君集、李世绩等一干名将沙场横刀立马 。战火纷飞的时代,流光溢彩的姓名,传到今天的,不少 。
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生活在隋末的乱世中,一不曾揭竿而起,痛痛快快地当一把枭雄;二不曾运筹帷幄,为开国英主决胜于千里之外;更不曾游走乱世,行侠仗义;甚至连影视剧里八卦过的风流韵事,也不见一二 。他的姓名到今天仍鲜为人知,但是他的卓越成就,却远胜于沙场千军万马的厮杀 。他一支笔横扫天下,勾画出一个盛世的蓝图,他的深远影响,无论是算尽天下的谋士,还是气吞万里的猛将,在那个时代里,几乎无人可以比肩 。
说王通这个人,今人知之甚少,但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战国时期有鬼谷子的话,那么隋唐时代的第一智者,就非他莫属 。
而看看这个传奇人物的履历,却是简单得很 。
【隋末不为人知的牛人王通 教出了贞观之治班底】王通,字仲淹,公元580年生人,他一岁的时候,就赶上了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自代,建立大隋,而谁都不会想到,彼时这个牙牙学语的婴孩,他日后的功绩,会远远超越这个朝代,甚至这个时代 。
王通是山西河津人,出身于当地的儒学世家,隋炀帝在位时期,他一举考中秀才 。当时的“秀才”可不像后来范进中举时那样不值钱,彼时隋朝科举初兴,“秀才”即为最高级别的考试,在王通之前,考取秀才的只有杜正玄一个人,终整个隋朝,秀才也不过十几个人,这时候的秀才,几乎相当于后朝科举中的状元榜眼 。
而能有如此成就,也和他的家学渊源分不开 。他的父亲王隆曾是山西当地大儒,在隋文帝时期入朝为官,做了“待诏云门龙”,负责拟定诏书,是隋文帝的“私人秘书” 。王隆为官时,就曾向隋文帝上《兴衰要论》7篇 。王通青出于蓝,在中秀才之前,年纪轻轻的他就是当地大儒 。23岁那年就得到过隋文帝的召见,上《太平十二策》,其内容比他父亲的奏议更为细化,主张“兴仁政,轻徭役,不可轻动刀兵” 。这时候的隋文帝正立志建“大功业”,王通当然碰了一鼻子灰,此后隋文帝给他安排了蜀王侍郎的官职,王通做得不如意,不久后辞官回家 。那以后,除了之间考取秀才外,他只做了一件事——讲学 。
王通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开课收徒,他在家乡龙门设立学馆,招收门徒,同时精研儒家著作 。小小白牛溪畔,成了他避世的世外桃源,此后经地方官推荐考取秀才,但此时的隋王朝,已经暴政重压,民乱四起,他不愿意趟这个浑水,所以继续回家讲学 。直到隋朝灭亡的前夜,即公元617年,他病逝于家,享年37岁 。
这就是王通的整个人生,从表面看,他是一个不得志的儒生,一个讲学为生的先生,似乎仅此而已,然而翻开他履历的背面,却有惊天动地的真相,他是整个唐王朝的精神导师 。
王通的成就,首先是学术成就 。
在隋唐时期,王通的首要身份,就是“国学大师”,他的学派,时人称为“河汾学派”?当时人送雅号“王孔子”,把他与儒家圣人孔子相提并论 。
能与孔子相提并论,首先因为他完成了《续六经》,这是他在研习孔子的《六经》之后,用自己的理论重新发挥,继续研究的结果 。在他的《续六经》里,有他关于这个王朝最核心的理想——王道思想 。早在23岁面见隋文帝的时候,王通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即轻徭薄赋,施行仁政,而后在多年研习之中,他把自己的一套思想,上升到了“王道”的高度,即国家政权的变化,国家统治者是否正统,在于统治者是否施行了“王道”,行王道者即王统,这正是王通的理论核心 。
如果我们把?光对准后世,就不难发现,自唐朝之后,历朝历代的争霸者们,但凡有些眼光的,无不将“王道”二字挂在嘴边 。传统的忠奸善恶价值观,从王通开始有了全新的变化,即不以统治者的身份与得国方式来判断其正邪,相反,是从其行政结果,即是否是“王道”上,来界定它“正统”与否 。
王通的这一思想,在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名气,但在他离去之后,随着李唐王朝的建国,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也为统治者所用 。而相对于“王道”思想,他的另一主张,也同样具有坚韧的生命力——三教合一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