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缅怀雷抒雁 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

1958年秋天,雷锋报名鞍钢被招录 。报名前,他把原来的名字“雷正兴”改成了“雷峰” 。
“雷正兴这个名字是小时候叔公给起的,有家道兴旺的意思 。”去报名的路上,雷锋向同行的县放映员张希文透露了改名字的想法,“旧社会我连家都没有,还说什么兴旺,现在不如趁报名当工人的机会改过来 。”他在报名表上给自己起名“雷峰”,寓意登高望远 。解放前只读了三个月书的张希文,也在雷锋的建议下改名张建文——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文化 。
向县委书记赵阳城告别时,书记建议雷锋把“峰”改为“锋”:“你是要去钢铁厂,换个金字旁就准确了 。”
11月12日,带着新改的名字,“雷锋”和同伴奔赴鞍钢 。
两天后,去鞍山的火车在北京转车,有几个小时停留时间 。这是雷锋生平第一次到北京 。
和工友走到天安门金水桥前,雷锋仰望毛主席像,伫立良久 。可以说,正是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改变了他的命运 。离开湖南家乡前,雷锋专程去过韶山毛泽东旧居 。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天安门执勤的战士告诉雷锋金水桥上不能久留 。雷锋不情愿地转过身问:“毛主席在哪儿?”
战士说:“我在这儿执勤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 。”
“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上?”雷锋继续问 。
“毛主席住在中南海,天天日理万机 。要见毛主席,得做出大成绩,当英雄,当模范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小战士的几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雷锋 。
站在金水桥头,以天安门城楼做背景,雷锋提着编织篮照了一张相 。这时,他看见一位青年正骑在一辆固定的摩托车上拍照,便走过去,让来自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给自己拍下了这张“艺术照” 。这是雷锋仅有的两张在北京的照片 。
两张照片上,雷锋都咧着嘴,笑得像个孩子 。没有人知道,是否就在这一刻,他已把“做出大成绩”后去见毛主席,当成了自己最大的愿望 。
雷锋有一个梦想,就是“做出大成绩”后到北京见毛主席 。但他绚烂、炽热的生命在1962年8月戛然而止 。这个梦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遗憾?雷锋的人生轨迹,和北京又有过什么样的“交集”?
神交:首都中央媒体的通讯员
曾担任过通信员、拖拉机手、推土机司机、解放军战士的雷锋,一直是个文学爱好者 。但很少有人知道,习惯写日记总结,喜欢写诗歌、散文,被毛泽东称赞“懂一点哲学”的文学青年雷锋,还是《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的通讯员 。
在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珍藏着一份泛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报社”抬头的公文纸 。公文抬头是“雷锋同志”,下面盖有解放军报社公章,落款日期是1961年1月17日 。展柜里还展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61年7月颁给雷锋的通讯员证书 。
一份全军大报,为一名刚入伍一年的新兵发函,实属罕见 。仔细看公文内容,则是正式聘请雷锋为通讯员的“聘请函” 。这张泛黄的聘请函上写道:“通讯员同志是通讯报道工作的尖兵,是报纸编辑部的得力助手,也是贯彻‘全党办报’的重要力量 。做一个党报通讯员是光荣的 。”聘请函对雷锋提出了三点希望:“一、积极为本报撰写稿件;二、及时、如实地反映部队情况;三、发动群众写稿,并经常反映自己和读者对报纸的意见和要求 。”
“雷锋的文笔很好,是个很勤奋的人,爱学习,爱思考,爱钻研——从他的日记里也能看出来,很有诗意、有哲理 。”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陶克告诉采访人员,“当年改进新闻报道,提倡发展通讯员,沈阳军区上报了雷锋的名字 。”
当时,按照一切从简的原则,聘请函是通过内部通信邮寄到雷锋手中的 。因此,这次雷锋并没有来北京 。
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雷锋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文章 。从1960年1月8日入伍到1962年8月15日因公牺牲,雷锋一直忙于军事训练、运输驾驶技能训练和当地建设,虽然给军区的《前进报》、抚顺钢厂的《红星报》写过稿子,却还没有来得及为《解放军报》写稿 。
遗憾:永远还有45天的等待
虽然在抚顺服役期间没有机会来到北京,但北京一直是雷锋魂牵梦萦之地 。
从雷锋日记里可以发现,1959年10月某日、1961年2月22日和1961年6月30日,毛主席三次进入雷锋的梦乡 。梦中,雷锋再次来到北京 。
事实上,按照沈阳军区和雷锋所在部队的安排,雷锋本应在1962年国庆节前夕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如果不是8月15日的那场意外,雷锋就可以实现在北京见到毛主席的心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