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上海87岁老人被撞倒,曝光身份后,中央最高领导亲自过问( 二 )


朱物华没有辜负哥哥对他的期望 , 就读于上海交大期间 , 他废寝忘食 , 每晚在油灯下作业 , 经常被黑烟熏得满脸发黑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4年之后 , 朱物华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大毕业 , 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美庚款”赴美留学 , 和冰心等人一起踏上开往美国的轮船 , 开启了留学生涯 。

朱物华
朱物华赴美的第一站 , 是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学院 。 学校选课题时 , 他特意选择了当时尚未攻克的难题——水银整流器的电耗计算 。 这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任务 , 一旦学成 , 将会对中国和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
朱物华深感机会来之不易 , 就读麻省理工学院期间 , 他将所有精力投入课题研究中 。 朱物华每月可以领取80元的留学津贴 , 但为了省钱 , 在大雪纷飞的寒冬 , 他放着实验室的热水汀不用 , 冒着严寒 , 穿着一件破得不能再破的棉衣 , 住在实验室做实验 。 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 , 1924年 , 朱物华的毕业论文顺利完成 , 成功拿到了硕士学位 。
朱物华并没有就此止步 , 同年 , 他成功考入哈佛大学 , 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 朱物华可谓是理工科领域的天才 , 在简陋的实验室中 , 他将学到的知识融合贯通 , 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结论 , 一篇《滤波器的瞬流》 , 在发达国家引起巨大反响 。 这篇论文 , 甚至被日本学界放到东京万国会议进行公开宣讲 。
1927年 , 已经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 并完成欧洲9国考察的朱物华再次面临重大抉择 。 美国的教授学者纷纷表态 , 希望他留下来 , 但朱物深知祖国百年来积贫积弱 , 亟需改变现状 , 于是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 , 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 , 选择回国 。

西南联大
国之栋梁 , 一心奉献回国后的朱物华 , 感触最深的就是相比欧美科技之发达 , 中国全面落后 , 若想改变这种面貌 , 必须培养大批人才 。 因此 , 朱物华毅然走上教育岗位 , 这一走就是七十余载 。
朱物华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物理系任教 , 后奔赴北京 , 担任北大物理系教授 。 他将所有心血献身于祖国科学教育事业 , 没有片刻休息 , 亲自安排每周的实验课 , 呕心沥血地为学生们传授知识 。 在闲暇之余 , 他开始编著电子学科教科书《应用电学》《无线电原理》 , 填补了中国大学物理及电学领域的空缺 , 将物理学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 , 北京大学被迫南迁 , 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 朱物华作为物理学的泰斗 , 出任西南联大电机学教授 , 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他的指导下成材 , 其中就包括邓稼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中国巅峰学者 。
1945年 , 中国坚持14年的抗战取得胜利 , 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 作为从上海交大走出来的学生 , 朱物华欣然接受母校邀请 , 回到上海交大任教 。 新中国成立后 , 朱物华被委以重任 , 担任上海交大工学院院长 , 继续废寝忘食地工作 , 收获累累硕果 。

朱物华和江泽民握手
1954年 , 在苏联的援助下 , 中国海军接收两艘潜艇 , 成立了历史上第一支潜艇部队 。 虽然有了潜艇 , 但随之而来的难题让海军官兵们头疼不已 , 那就是如何解决噪音问题 。 一旦解决不好 , 我国潜艇刚出海就会被敌人的监听设备探测到 , 潜艇无疑成了活靶子 。 因此到1958年 , 海军领导特意拜访了朱物华教授 , 询问道:“我国的潜艇一出海 , 噪音像敲锣打鼓一般 , 您有没有办法把它降下来?”
朱物华擅长的是电学研究 , 在声学领域建树不多 , 此时的他已是五十多岁高龄 , 这么一大把年纪 , 另起炉灶到底行不行?搞不好会砸了自己的名声 。 但朱物华没有丝毫犹豫 , 回答道:“国家有需要我就转行 。 ”
于是 , 朱物华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声学这个全新的领域 , 他找来厚厚的声学研究素材 , 用十年的时间 , 给出了实质性解决方案 , 一种综合声呐样机成功问世 , 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 并荣获科技进步奖 。
与此同时 , 为了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 1964年 , 朱物华又为人先 , 率先在全国招收水声学硕士研究生 , 其中就包括江泽民 。 作为从上海大学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 , 江泽民对老师朱物华生动的教学方式及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印象深刻 , 无论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 , 江泽民都会到老师家登门拜访 。 他曾不止一次叮嘱学校领导 , 朱老师年事已高 , 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 , 或者生病 , 都要第一时间告诉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