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永巷:揭秘中国最早专门收监女囚犯的监狱

追根溯源 , 中国的监狱起源于夏代的丛棘 , 亦称“棘丛” 。棘 , 植物名 , 亦称“酸枣树” , 多生于山中和野外 , 开绿色小花 , 叶呈椭圆形 , 茎上多尖刺 , 秋后枝干老化 , 尖刺更加坚硬锐利 。为了惩罚战俘和奴隶 , 奴隶主就到山上砍来山枣树 , 编成围墙 , 将囚犯困人丝棘之中 , “系用徽墨 , (置)于丛棘 。”到了商代监狱逐渐发展为“牢” 。《说文解字》译为“牢 , 闲养牛马圈也” , 也就是为了防止奴隶脱身 , 奴隶主将奴隶用绳索捆绑起来 , 圈于“牢”内 , 不使脱逃 , 后又发展为“画地为牢” 。意为画地为圈 , 坐圈为牢 。传说周文王会推算八卦 , 犯人不能越圈 。这只适用普通罪犯 , 对重要人物 , 则另行关押 。周文王就是被囚禁于河南汤阴姜里城的 , 现已成为旅游区 。周代的监狱多称作“圜土” , “筑土表墙 , 其形圜也” 。也作囹圄 , 意为令囚犯闭门思过 , 改恶为善 。春秋战国时代将监狱称之为 “狴犴” 。“狴”、“犴”是两种传说中的兽名 , 因在牢门上常画它们的形状 , 故将监狱称之为“狴犴” 。其实 , “狴犴”是牢狱一种 , 且多为石室 。越王勾践就是被囚于吴国的狴犴--石室 。秦代的监狱逐步分为中央狱和地方狱 , 李斯和赵高均囚于成阳狱 。
经过风雨的洗涤 , 岁月的锤炼 , 历史的演义 , 监狱到了汉代逐步炼成 , 也就是说将囚禁罪犯的场所逐渐称之为“狱” , 是从汉代开始的;把囚犯细化、分类是从汉代开始的;把监狱的设置、管理 , 以及对囚犯的惩罚和劳作提到议事日程是从汉代开始的 。据史料记载 , 西汉时期 , 郡县普遍设狱 , 且名目繁多 , 全国约有两千所监狱 , 仅京城直属监狱就达26座 , 主要囚禁将相大臣、郡县主官、宫中嫔妃、无赖、凶犯、强盗等 。除了监狱规格、体制、管理在汉代得到了发展之外 , 汉代的治狱策略也逐步成形 , 如“优礼长吏” , 即狱卒不得辱骂、殴打有罪官员;“颂系” , 意宽容 , 即对老年犯和孕妇犯不得上刑;“呼囚录囚” , 即囚犯感觉冤枉可以上述;还有“病给医药”、“听妻入狱”、“纵囚归家”、“孕妇缓刑”等 , 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监狱的基础 。
廷尉监狱囚禁政治犯监狱
“廷 , 平也 , 治狱贵干 , 古以为号 。” , “尉” , 是武官的名称 , 因武官与狱官共制 , 故称刑狱之官为“尉” 。廷尉诏狱 , 是廷尉按皇帝旨意管理的监狱 , 主要囚禁将相大臣、皇亲国戚 。
【汉代永巷:揭秘中国最早专门收监女囚犯的监狱】汉代名将周勃曾率兵击败项羽 , 屡立战功 , 又与陈平合谋诛杀诸吕 , 立刘恒为帝 。但在他归隐后有人告他谋反 , 文帝将其逮捕 , 关押于京城廷尉诏狱 。周勃一生 , 为人诚实 , 缺少文化 , 面对冷墙铁壁 , 一筹莫展 。后在狱卒的点拨下 , 才敢传书薄太后 , 并让自己的儿媳、文帝的公主作证 , 才幸免一死 , 官复原职 。老周虽逃过了牢狱之灾 , 但小周亚夫却未能幸免 , 终因“谋反之罪” , 重蹈覆辙 , 被关押于廷尉诏狱 , 后绝食身亡 。
据史料记载 , 汉武帝时 , 诏狱之风更是愈刮愈烈 , 凡政见不同 , 图谋不轨的都被下狱 。其中 , 绝大部分为皇帝亲手交办案件 , 关押人数达七万余人 。除了廷尉诏狱外 , 还有上林诏狱、若卢诏狱、司空诏狱等 。淮南王刘安与中郎伍谋反被人告发后 , 被囚于上林诏狱 。
永巷掖廷单独关押女犯的监狱
如果追溯中国女犯监狱之最 , 当属永巷 。永巷是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 , 起初是宫内供宫女、嫔妃所在的地方 。后来 , 随着宫廷战争的深入 , 永巷就成了单独关押宫中女性犯罪者的监狱 。在永巷众多被关押的女囚中 , 最有名气的也是受到迫害最深的当属刘邦的爱妃--戚夫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