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唐朝官员的工资收入 采取年薪月薪双轨制( 二 )


当然 , 朝廷也给贷款人一个身份 , 叫做“捉钱令史” , 顾名思义 , 就是专门想法赚钱的官 , 这个“捉” , 真是用得太形象了 。
这些负责“捉钱”的官员 , 虽然不是正式编制 , 但在吏部是有档案的 , 一旦一年缴足四万八千钱的利息 , 归还本金 , 吏部可以授予官职 , “岁满受官” 。要达到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利息指标 , 真得要拼才行 。
但这个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 当时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就提意见了 , 他是从人事制度来考虑的:皇上 , 现在长安城里有六百多位“捉钱令史” , 过一两年这些人都要被吏部任命为官吏 , 那各大部门的位置岂不是被他们占满了?朝廷的进士往哪儿安置去?读书考进士有什么用?
唐太宗也觉得头大 , 就废除了此项制度 , 恢复拨款发薪俸 。不过 , 后来这项制度还是反反复复地实行 , 屡废屡兴 , 没钱总得想法子吧 。
到公元650年 , 即唐高宗永徽元年 , 唐朝的财政状况好一些了 , 于是有了月薪 , 当时叫做俸料 。一品官的月薪是八千钱 , 另外伙食补助一千八百钱 , 办公用品费一千二百钱 。这是最高的 , 九品芝麻官的月薪为一千五百钱 , 伙食补助二百五十钱 , 办公用品费二百钱 。
每个官员的警卫人员和办事人员也是有严格规定的 , 一品官配备随从96人 , 二品官配备随从72人 , 到九品官 , 就冷清多了 , 只配备两人 。公主的随从也挺多的 , 法定80人 , 所以说影视里公主前呼后拥的场面 , 不是没有道理的 。郡主也不能怠慢 , 会配60名工作人员 。
到武媚娘上台 , 公元684年 , 即光宅元年 , 上调了八、九品官员的待遇 , 主要是增加随从工作人员 。
当然 ,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不可忽略 , 那就是职分田和永业田 。农业社会 , 收田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薪水方式 。一品官分十二顷田 , 二品官分十顷田 , 九品官分二顷五十亩田 。至于永业田 , 一品分六十顷田 , 二品分三十五顷田 , 余不赘述 。不过 , 永业田是可以收回去的 。
趣闻:
白居易爱晒工资 韩愈爱哭穷
唐朝近三百年期间 , 从治到乱 , 再考虑到通货膨胀 , 官员薪水当然也是跟着时代变化的 。到了唐武宗会昌年间 , 薪酬就基本固定下来了 , 理论上不再作任何调整 , “会昌后不复增减” 。《新唐书·食货志》也有工资单 , 当然是年薪 , 此处略举几例:太师、太保、太傅的年薪是二百万钱;中书令 , 其实也是宰相 , 年薪一百四十万钱;各部门的尚书年薪百万钱;节度使年薪三十万钱 , 比尚书低多了 。为什么上文的郑权要舍工部尚书不当 , 去当岭南节度使?估计是中晚唐节度使有地方行政权和财权 , 实际收入不止于此吧 。
公元807年的五月 , 大诗人白居易在陕西当县尉 , 看到当地老百姓冒着暑热在割麦子 , “足蒸暑吐气 , 背灼炎天热” , 不由得大为感叹 , 并很珍惜自己现有的待遇 , 不用种地干农活 。他打开工资条看了一下 , 每年有三百石的收入 , “吏禄三百石” , 于是对自己说:白先生 , 您知足吧 , 感恩吧 。
白居易似乎很适合搞统计工作 , 每到一个职位 , 就喜欢写诗晒一下收入 , 这个已经有人写过 , 因此只简略提一提 。他从当县尉的年俸三百石到太子少傅的月收入十万 , “月俸百千” , 收入线一直往上走 。
韩愈曾经是国子监博士 , 也就是高校校长 , 他的年薪多少呢?查一下史料 , 和县尉一个级别:两万钱 。这是唐武宗时候的标准 , 韩老师稍微早一点 , 估计八九不离十 。一次早训时 , 学生笑话他:老师 , 你好穷啊 , 孩子冻得哇哇哭 , 老婆饿得嗷嗷叫 。韩老师回击说:我不用耕地 , 老婆不用织布 , 一家人“安坐而食” , 我挺知足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