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治学:不看当红理论与风潮动向
5月10日,是沈从文先生仙逝25周年的日子 。这位特立独行的老人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展示出无穷的魅力 。
“带了一把尺,一把秤”
一个“乡下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走向衰微时进京“赶考”,靠着顽强的精神,在皇城根下成长起来 。沈从文浸淫传统而穿越传统,关注西方却决不照搬 。在生活中,他有的是朋友、学生,也有同道者 。但是,由于他在思想上用他自己的话讲过于“板滞”,他从不相信任何没有经过自己生命和思想“个体性解读”的理论;不相信那些没有经过从中国立场发问,并经过社会实践所证明的理论 。结果,在思想上,与当时要么倒向传统要么倒向西方的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判然划界,他始终都是一个真正的孤独的求索者 。
正是这种孤独,铸就了沈从文能够在思潮风起云涌、学说泛滥四溢的时代,保持了思考的自由和思想的独立 。
从开始创作时,沈从文内心所企望所思索的东西就十分“不合时宜” 。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对一切都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在各种时髦理论和各种团体互相争斗的时候,他从未放弃思想的独立 。这种独立不是有意识地和别人不同,或者是对所有理论进行逆反式发问,而是经过了自己“个体性审读”之后的独立,是在传统思想遗产和西方外来思潮中进行本体否定性穿越的独立 。
他写道:“你得离开书本独立思索,冒险向深处走,向远处走 。思索时你不能逃脱苦闷,可用不着过分担心,从不听说有人会溺毙在自己的"思索"里 。”沈从文所谓离开书本就像鲁迅所说的“不要读中国书”不是真正反对读中国书,只是表达一种对传统的决绝态度 。沈从文在这里是要强调对涵盖在书本里的所有理论、主义都不要采取“拿来主义”,而是要放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去称一称,然后方可肯定或否定:“我是一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生命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 。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蠧蚀人性而定下的乡愿蠢事 。”
【沈从文治学:不看当红理论与风潮动向】“带了一把尺,一把秤”,这是沈从文之所以能够独立思考的思维立场和起点 。这种思维方式的主体内容是:思考问题时,将原来先在的思想成果搁置起来,力求不受它的影响,而专注于个体自身对对象的感受,并尊重这种感受 。这样的思维结果能够保持思考者的个体认识,而不受别人观念的影响 。
推荐阅读
- 古代皇帝是怎么选妃子的?不看颜值看这些
- 都说康熙好色 有人送了七个美女他却看也不看
-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是因为他本身不看重虚名吗
- 民国最神奇师生恋 沈从文追学生曾被严词拒绝
- 沈从文蜜月与女家教偷欢 向林徽因诉婚外情痛苦
- 狄仁杰忠于武则天又为什么不看好武家其他的人
- 古代女子选美不看脸?大脚难嫁
- 揭秘历史上太上皇“另类”际遇 不看不知道!
- 古代男子这样找媳妇 竟然不看胸不看脸?
- 不看电视电脑不打游戏 古人为啥也会近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