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学习过度用功 胡适赌他一定活不过20岁

胡适说:“像他那样 , 一定活不过20岁 。”
1905年 , 竺可桢15岁 , 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 , 同班同学胡适14岁 。两人都喜爱读书 , 但竺可桢因为过度用功 , 身体极为虚弱 , 胡适指着竺可桢对人说:“像他那样 , 一定活不过20岁 。”胡适想不到的是 , 竺可桢活得比他还长寿 , 而且成为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双科宗师” , 创办中国第一个地质学系和气象研究所 , 培养出张其昀、胡焕庸等地理学界的“开山大师” , 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十三年 。
离开澄衷学堂后 , 竺可桢进入上海复旦公学读书 , 胡适则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读书 。1910年8月 , 二人同赴北京参加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选拔考试 。当时有400多人应考 , 录取70人 , 竺可桢第28名 , 胡适第55名 。在美国留学时 , 二人开始学的都是农学 , 竺可桢先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 , 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 , 并于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 , 回国应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
【竺可桢学习过度用功 胡适赌他一定活不过20岁】在武昌高师 , 由于当时该校学生大多是湖北、湖南人 , 几乎都听不懂竺可桢的绍兴口音 , 只能通过讲义来学习竺可桢开设的课程 。为此 , 竺可桢要花费大量宝贵时间刻印讲义 。此外 , 当时武昌高师的教师以留日学生居多 , 而留美归来的竺可桢许多教育观点和主张得不到留日同事的理解和支持 , 让“孤家寡人”的竺可桢十分苦闷 。此时 , 执掌南高师的郭秉文正大张旗鼓地招揽人才 , 力邀竺可桢加盟南高师 。于是 , 1920年夏天 , 竺可桢调入南高师 。同年 , 他与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 , 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婚姻 。
竺可桢
在南高师 , 竺可桢被聘为文史地部教授 , 讲授气象学 , 同时还教授理化部的微积分和农科的地质学 。当时的地理系虽号称系 , 但专门化课程不多 , 与传统意义上的“舆地科”相差无几 。竺可桢分析世界形势后 , 认为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沙皇俄国以区区720万美元将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 , 都是决策者缺乏地理知识所致 。而当时 , 日本人对于中国地理的研究远远超过中国人 , 美国有头等测候所200多个 , 中国却只有上海、香港等两三处外国人办的测候所 。为此 , 竺可桢深感耻辱 , 大呼“要组织机关 , 捐募巨款 , 调查全国之地形、气候、人种及动植物、矿产” , 而要完成此等使命 , 必须创办新型的地学系 , 培养中国自己的地学家 。
指导学生论文从不署上自己的名字
1920年 , 东南大学以南高师为基础宣告成立 , 竺可桢主张以此为契机创办新型的大地学系 , 得到了校长郭秉文、教务主任陶行知等人的支持 。于是 , 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正式在东南大学文理科下成立 , 竺可桢担任系主任 。
新地学系的一大特点是重视实习、实践 , 在校园六朝古松下建立了测候所 , 学生轮流观察、记录、分析气象情况 。竺可桢对学生观测训练要求非常严格 , 并以身示范 。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 , 他都和学生一起准时观测 , 详细记载每个天气要素 , 毫无疏漏 。当时 , 东大气象观测记录可靠性、仪器设备完好性居全国之首 。身材瘦小的竺可桢 , 还常常带领学生赴野外实习 , 指导学生采集标本 。以学生采集的标本为基础 , 东大在科学馆建立了我国大学中第一个地质标本室 。
同时 , 竺可桢还特别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他和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合作 , 指导学生成立“史地研究会” , 创办《史地学报》 , 刊登师生的著译作品 。竺可桢指导学生论文从不居功 , 从不署上自己的名字 。即使有学生“强行”署名 , 竺可桢也托词道:“老师怎么能与学生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呢?”至于考试 , 则常常由专题写作代替闭卷考试 , 让同学们感觉收益颇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