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此腐败 顺治为何还要向前朝学习?

明朝前期在朱元璋 , 朱棣的管理下国力强盛 , 是军事大国强国 。后期明朝政治愈发腐败 , 导致亡国 , 清朝入主北京 。入关后的政权不稳 , 以致于在利用和清理、防范降臣方面煞费苦心 。
最终 , 当清朝在生存危险期渡过之后 , 在顺治十年左右 , 清廷已经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 因此才开始对降臣的素质问题予以关注 。降臣主要分三部分:东北降臣、北方降臣、南方降臣三大体系 , 最令其放心的无疑是东北降臣 , 最令其不放心的就是南方降臣 。即使到了康熙末年 , 清军入关已经快百年了 , 这块心病仍然没有去除 。
其主要原因是 , 一方面南方降臣在才学上最优秀 , 在治理国家的水平上也最好 , 见识最广、能力最深 , 清廷不得不倚重 。然而 , 另一方面 , 他们又对其忠诚度深深地怀疑 。由此 , 清初顺治帝时代 , 便有了“南党案” , 从中既可以看出顺治对陈名夏的袒护 , 又可以看出对南方汉人的集体不信任感 。为此 , 顺治皇帝决定重新启用朱元璋、朱棣父子时期的中央巡视组制度——巡按 。
巡按制度在明朝
巡按初次在历史上的初次露面是在唐朝 ,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 , 李隆基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 , 但具体案例和操作却鲜见历史档案 。由此 , 巡按御史开始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
623年后的洪武两年七月廿一(1369年8月23日) , 朱元璋派出的各路专司监察的寻访御史中 , 有一个叫谢恕的人 , 更是以“欺隐官租”的“贪污”罪名抓了一百九十余名官吏的壮举名闻天下 。朱元璋见此大喜 , 对巡按官员更加重视 。但这一时期 , 朱元璋并没有将巡按御史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建设 。
到了永乐元年(1403年) , 既为了监视天下官员 , 又为了吏治 , 朱棣将“御史分巡天下 , 为定制” 。规定:全国分为十三省 , 每省为一道 , 共设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 。巡按御史由监察御史中选出 , 每名巡按的产生都要经过甄选 , 都察院挑选出两名候选人后到皇帝面前接受考核 , 由皇帝钦点后重点交谈 。每年八月巡按出巡天下 , 官制七品 。但因为是“代天子巡视”监察省州县各级官吏 , 拥有“大事奏裁 , 小事立断”的特权 。
【明朝如此腐败 顺治为何还要向前朝学习?】封建社会的巡按制度和今天我们的中央巡视组制度很类似 , 在原则上是有根本区别的 , 前者是为了保证皇权稳固 , 后者则是为了吏治清明有效率最大化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必须要明确 。
在具体执行上 ,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职位级别 。巡按的级别是七品(县令) , 而中央巡视组的组长级别是(副)部级 。
明朝之所以这样设置 , 主要是为了保证查案人员不会因为贪恋权位、级别而对贪官污吏手下留情(朱棣认为 , 巡按为官不久且大多出身于穷苦人 , 对贪官污吏必然痛恨 , 因为级别低就不怕丢官) , 且升迁速度相对较快 , 如此 , 巡按必然对贪腐分子的纠察工作积极主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 , 却因为级别过低 , 而受到诸多掣肘 。在官僚制度下 , 品级大小往往非常重要 , 俗话说得好“官大一级压死人”!里面有许多需要遵从的潜规则 。有些巡按就是因为轿子让路的问题而被拉出轿子被揍一顿;有些品级大的官员或者普通满人则对巡按冷言冷语拒不合作 , 更有人当着巡按的面儿拿着被赏赐的银两 , 边大呼“丢不起这个人”边扔掉了银子 。由此可见 , 如低薪不能养廉一样 , 巡按制度这个当初的制度设计也并不完善 。
在朱元璋、朱棣父子这样强悍的帝王的指挥下 , 巡按制度基本上起到了正能量 , 对于明初的吏治清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 , 作为检查制度的一个内容、作为整个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 , 如果整个官场黑透了 , 那么巡按御史也不会逃脱历史宿命 。为此 , 巡按腐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