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6岁入股市,从一个只有8000块的散户,逆袭成身价百亿基金大佬( 二 )


一年后 , 深发展将一股拆成32股 , 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普通股东赠送红股 。 深发展的这一波操作 , 让林园的资产骤增 。
而后 , 林园又乘胜追击 , 大量买入内部职工股 , 他先后买入了琼民源、锦兴、深华新等职工股 。
林园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 一方面平摊风投风险 , 一方面增加收益机会 。
培根说:“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 , 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 ”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 林园就完成了8000块到1000万的资本积累 。

林园紧紧抓住的这一次机会 , 足够一个普通人受用一生 。

钱包鼓了 , 林园飘了 。
他开始口吐豪言:“股票市场 , 对我来说 , 没有牛市和熊市之分 , 我从来不会亏钱 。 ”
工作对林园来说 , 也不再是刚需 。 所以 , 他毫无犹豫地辞掉博物馆的工作 , 把自己彻底扔进股市 。
1992年底 , 股价开始下跌 , 上证指数一路低走 , 两年后 , 直接从426点缩水到300点 , 几乎达到了历史冰点 。
索罗斯说:“身在市场 , 你就得准备忍受痛苦 。 ”
股票市场犹如狂风暴雨 , 只有敬畏 , 才能守住财富 。
此时的林园 , 也不敢任性、嘚瑟了 。
于是 , 在股市最熊的时候 , 林园马不停蹄地从股市撤离 , 开始转战房地产 。

但是 , 在房地产倒腾了一年多的林园 , 并没有赚到钱 。 而在离开股市的这一段时间 , 林园也并没有完全抛弃股票市场 , 他始终实时跟踪大盘情况 。
在1994年底 , 股市有所反弹 。 林园果断变卖地产 , 带着老本 , 重新杀回股市 。
这一年 , 对林园来说 , 是难忘的一年 。
这一年 , 他和妻子的婚姻走向了尽头 。 妻子以3000万的离婚赔偿费将他告上法庭 。
而林园也因这桩高调的“深圳最贵离婚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

情场失意 , 赌场得意 。
当林园再一次走进股市 , 他没有被乱花摇曳的新股所迷失 , 依然选择宠幸尝过甜头的深发展 。
但这一次 , 他并没有孤注一掷 。 而是选择部分建仓 , 同时 , 他还根据市场消费偏爱 , 购买了四川长虹和同仁堂的股票 , 以此来规避风险 。
时间到了1996年初 , 林园10元买入的深发展 , 跌倒了5.9 , 股民们慌了 , 很多人都被吓撤了 。
彼得·林奇说:“不做研究就投资 , 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 ”
而林园早就对股市做了调研 , 在买入前已经将深发展研究了个透彻 。
所以 , 这一次林园不仅没有认怂 , 还在低价时加仓购买 。
他认为 , 股市的大环境已经好转 , 而深发展作为一支金融股 , 背后有强大的政府作为支撑 , 所以 , 深发展没有理由堕落 。 更何况 , 它的利润空间大 , 每股可以分到20%的利润 。
果不其然 , 三个月后 , 深发展涨到了12块 , 到10月份 , 深发展疯狂暴涨 , 直接冲到40元 。
而四川长虹 , 也从买入时的每股22元 , 涨到每股62元 。

林园怀着激动的心 , 稳住颤抖的手 , 悄悄地套现了 。
这一次 , 林园在深发展的身上薅到了3000多万的羊毛 , 在四川长虹的身上薅到4000多万的羊毛 。
一千万的本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亿 , 林园顺利地长成了亿万富翁 。
但这还不是他最优秀的地方 。 他最优秀的地方是:他总能在股灾来临前顺利逃走 。
2001年初 , 上证指数一路狂涨到2100个点时 , 股民乐了 , 就当大家都沉迷于A股这波大牛市无法自拔时 , 林园悄无声息的撤离了 。
因为他觉得泡沫已经抖的足够大了 , 已经到了割韭菜的时候了 。 如果继续下去 , 可能会被一个巨大的漩涡拍死 。
接着 , 长达4年的熊市来了 。
2003年 , 股市还处于大熊市 , 林园又搞了一次大动作 。
他以低价重仓买入贵州茅台 , 五粮液 , 还有云南白药 。
三年后 , 茅台从建仓时的20块 , 涨到了200多块 。 他重仓持有的这几支股票让他一年拿到了400%的收益 。 他的财富值从1亿翻到了4亿 。
如此高倍速的复合增长 , 简直惊掉了股民们的下巴 。
一时间 , 林园成了股市红人 , 股民们吹捧他是坐着时光机从未来穿越而来的 , 记者们争相报道他 , 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书研究他 。

这一年 , 林园的资产突破了20亿 , 他高调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 , 想做一个更大的盘 , 用别人的钱生更多的钱 。
所以 , 坐在热搜上的林园开始为自己造势 , 高调得让人牙痒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