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为何不能直接参与载人登月?科学家:风险太高,没必要



天宫空间站为何不能直接参与载人登月?科学家:风险太高,没必要


文章图片



天宫空间站为何不能直接参与载人登月?科学家:风险太高,没必要


文章图片



天宫空间站为何不能直接参与载人登月?科学家:风险太高,没必要


文章图片



天宫空间站为何不能直接参与载人登月?科学家:风险太高,没必要


文章图片



天宫空间站为何不能直接参与载人登月?科学家:风险太高,没必要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 , 多项深空探测活动引发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 嫦娥系列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天宫空间站的建设等等 , 为世界天文探索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 贡献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

目前 , 包括美国、我国、俄罗斯在内的航天在国 , 纷纷制定出台关于重新实施载人登月的计划 , 而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之时” , 作为在近地轨道上的重要天文观测和实验基地 , 我国的天宫空间站逐渐成为开展太空探测和实验、以及进行深空探测的实验平台的唯一最佳选择 。 不过 , 近期 , 我国航天科工二院的研究员杨宇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在后续我国将要实施的载人登月计划中 , 天宫空间站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 但是不会直接参与登月任务 。

【天宫空间站为何不能直接参与载人登月?科学家:风险太高,没必要】从我国科学家的话语中 , 我们可以得出几点信息 , 一是我国已经启动人类再次登月计划 , 二是天宫空间站将在登月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第三是天宫空间站无法直接参与这一计划 。 作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太空观测和研究平台 , 为什么不能直接参与宏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载人登月任务呢?难道说是我国的航天技术达不到 , 还是说天宫空间站的性能无法满足要求?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上次登月的情况 。 在上世纪70年代初 , 美国利用推力巨大的“土星五号”重型火箭 , 先后多次将重达40多吨的阿波罗飞船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 然后乘坐飞船的宇航员转移至登月舱 , 登月舱与轨道器分离实施软着陆登月 。 在登月任务完成以后 , 宇航员们再乘坐月面上的上升舱 , 与在月球轨道上的轨道器实现对接 , 宇航员进入飞船后返回地球 。 登上月球的6名宇航员 , 全部采用的是上述通过月球轨器的“中转”作用实现的登月 。

在国际空间站正式建造完成的2010年之后 , 这10多年时间里 , 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多项太空观测和科学实验 , 另外也在着手启动实施重新登月的阿尔忒弥斯计划 , 不过 , 在阿尔忒弥斯计划中 , 也没有国际空间站的身影 。 选择的路径也与上世纪登月时的差不多 , 即飞船必须达到绕月轨道才可以 。

无论是国际空间站 , 还是我国的天宫空间站 , 轨道高度都是距离地球表面400公里左右的空间区域 , 在这一高度下实现航天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 , 进行人员转移和物资输送可以比较容易实现 。 但是 , 月球与地球相隔38万公里 , 即使航天器到达空间站 , 那么与到达月球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 可以说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 。

如果想用空间站来作为人类登月的“中转站” , 那么无论是从轨道转移、物资运输 , 还是从实施成本等方面看 , 都要比直接实施航天器“直飞”方式要复杂得多 , 投入也大得多 。 而且空间站的“体量” , 也不能满足作为“中转站”庞大轨道器的工作需求 , 不但在空间站的结构设计中事先并没有考虑这种任务需求 , 而且强行对接和多次对接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危险性的巨大增加 。

此外 , 以空间站作为“中转站” , 并不能解决代替月转移轨道的功能 , 而且由于空间站倾角与地月转移轨道之间还得取得平衡 , 从空间站上再次发射火箭或者航天器的时间窗口无疑会大大收窄 , 发射的机动性大大降低 , 成功率也不能保障 。
因此 , 无论是从发射载人登月的科学性、空间站和航天器结构的设计预期性 , 还是从以空间站为“中继”的安全性、可操作性以及综合成本来看 , 不但是现在 , 就是在未来 , 也不可能选择近地的空间站作为载人登月的“中转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