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过新年”?《多YOUNG科学夜》在新年之际勾勒全新创造力( 二 )



节目一开始 , “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火星车设计者贾阳便向现场和屏幕前的孩子们讲述起自己的故事 。 出生在东北县城的贾阳自小就常常抬头看繁星 , 而和星星建立联系可以追溯到小学二年级时读的《太阳系》一书 。 从初次知道用光年来丈量恒星之间的距离 , 到如今负责月球车和火星车的系统设计 , 贾阳从未停止对太空的探索 。

这位已经工作二十六个年头的航天工程师的故事也打动着青少年们 。
无数的孩子们和最初的贾阳一样 , 曾仰望星空找寻着北斗七星 , 曾被宇宙飞船的神秘所吸引 , 而这份好奇在《多YOUNG科学夜》的舞台上被放大至一个大胆的想象:一直在探索宇宙的人类能否在未来的某一刻 , 飞到另一个星球去敲响新年钟声?于是 , 《多YOUNG科学夜》在新年来临之际打开脑洞 , 启迪青少年大胆思考 , 也向大众打开了进一步了解航天探索的窗口 。
当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研究员艾素芬老师介绍起气凝胶 , 孩子们了解到这个“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导热系数低的原因 , 更清楚了这一材料不仅在航天领域有重要功能 , 也在工业炉体、罐体、建筑保温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等民用领域有广泛应用 。 随着贾阳的进一步讲解 , 青少年们也了解了火星车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 , 以及早在180多年前就出现的光伏现象 。


“祝融号”微博发布关于“自己”的七个冷知识 , 向地球青少年们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 “飞到另一个星球 , 在那里敲响新年的钟声” 。 《多YOUNG科学夜》不仅在元旦和小朋友们一道许下“在火星跨年”新愿望 , 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无疑为节庆主题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思路——审美娱乐固然重要 , 但精神力量同样不容忽视 。

新表达:
生动有趣解构如何“去火星跨年”
科学并不等于枯燥 , 科普也不都是缺乏趣味的 。 《多YOUNG科学夜》由《加油!向未来》节目原班人马操刀 , 专业节目团队和科学团队对于以节目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 。 于是 , 围绕着“在火星跨年”这一主题 , 节目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展示所需的具体步骤 , 并在这些道具、模型和实验环节中融合物理、化学、天文、通信知识等 , 逐步探讨怎么样才能冲出地球、为什么会在八大行星中选择火星、如何面对不熟悉的太空环境、火星新年夜怎么过等话题 。

《多YOUNG科学夜》巧妙地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摹状抽象概念 , 将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 比如“用灭火器推动一个80斤的小伙子还勉勉强强 , 那么如何让比小伙子重得多的火箭离开地面呢?”在生动有趣的实验展示中 , 观众便理解了火箭如何依靠动力离开地面的原理 。 火星车关注的是动力 , 而人类如果在火星过新年一定更关心食物 。 “如果我们已经抵达火星 , 可以吃点什么呢?可能有的同学会说 , 是不是可以定期从地球运送一些食物过来 , 如果真是这样 , 点“太空外卖”的成本可就太高了 。 ”在进一步的解释中 , 观众知道了在火星有限条件下 , 航天员会如何补充身体营养的方法 。


其次 , 青少年们作为观众的参与也更让节目的科普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 孩子们现场进行路径规划 , 尝试像火星车一样 , 突破原有的思维桎梏 , 寻找更加高效的解决办法 。 他们还体验模拟穿戴航天服 , 亲自上台体验气凝胶复合材料 , 用化学实验的方式现场感受火星上的焰火庆典 。


除此以外 , 相关领域科学家们的加入助力《多YOUNG科学夜》的表达更加鲜活 。 除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火星车设计者贾阳外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森博士和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研究员艾素芬老师也来到节目现场 , 在一个个实验中互动式讲解科学奥秘 。


《多YOUNG科学夜》还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系老师代博为节目进行音乐创作 , 实现“科普讲座的原声大碟”这一创意 。 当科学知识与音符在舞台上相遇 , 碰撞出的美妙旋律让科学互动不再只是单一的成果展现 , 也让音乐突破伴随性存在而更加具有主体性意义 。 正如代博所说“这与科学实验的基调、科技面向未来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 ”

新未来:
来自孩童的创造力
当胡森博士手拿陨石图介绍说火星极有可能存在过生命 , 孩子们的眼中充满了求知若渴的热情;当小朋友们一层层穿戴好航天服 , 零距离地“看见”太空中的辐射、气压差异等 , 这些小小航天员离“太空梦”也更近了一步 。 正如贾阳在节目结尾时说道 , 期待今天过后会有更多仰望星空的孩子投身宇宙的怀抱 , 期待现场和屏幕前的青少年在未来真正“大展身手” , 实现“在火星过新年”的美好愿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