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奇闻 袁世凯太极妙招将二十一条化掉十四条

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陷入大战中 。9月1日,日本乘机向在华德军开战,双方激战两个月后,日军大胜,就此夺取了德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
在日本占领山东后,中国民众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呼声及排日活动声势愈发浩大,中日摩擦频发 。对于日本发来的抗议,袁世凯政府都不予理会 。
野心勃勃的日本为了使继承德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合法化及谋取更大的侵华利益,1915年1月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抛出了日本政府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 。依照这些要求,日本不仅要把山东和东北变为它的殖民地,还要把整个中国变成它的保护国 。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这些条款是以内田良平的《对华问题解决意见书》为蓝本的,该蓝本具有清晰的侵华步骤和计划蓝图 。
至此,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
在收到“二十一条”后,一直被视为亲日的袁世凯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曾叔度,时任国务院参议兼大总统府秘书,作为当时的亲历者,他在《我所经手的“二十一条”内幕》里写道:袁世凯开始看到21条后震怒异常,当即决定全部驳回,一个字都不能答应 。
袁世凯很快冷静下来,开始陷入沉思 。
他清楚地意识到:倘若不接受“二十一条”,一旦交战,西方国家正陷入世界大战中,肯定无暇顾及,中国抗日将孤立无援,他面对的将是两个敌人:一个是比中国强大得多的日本,另一个是日本武装支持的孙中山革命党 。
日方警告袁世凯,这是一个秘密条约,必须从速商定,不能外泄 。如果中国不答应,日本就要效仿甲午年海陆并进,大举进攻中国 。
袁世凯随后不动声色地对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表示,事关交涉事宜,必须由外交部主管办理,打发走日本公使后,袁世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梁启超、蔡锷等人都参与讨论对策 。
这一事件无疑是袁世凯从政以来最为严重的外交危机 。
袁世凯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利用各种渠道摸清日方的底牌 。他甚至派人花重金收买日本间谍,收集日方情报,以在谈判中争取主动 。
从现存档案的“二十一条”的批示上不难看出,袁世凯批示的非常详细,逐条圈注,反复斟酌 。
袁世凯多次亲自参与谈判据理力争 。然而日本极其强硬不做任何让步 。袁世凯的策略转为消极拖延 。他指示中方代表在谈判中想尽方法拖延时间 。随后又以国家初建事务繁忙,提出每周只能谈判一次 。在会议上,他甚至让陆征祥拖延喝茶的时间,尽量减少商议的事项 。
不久,袁世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一事并没有正式经过御前会议认可,袁世凯果断将“二十一条”的内容故意泄露出去,不仅国人哗然,在日本乃至国际上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
在美国,“二十一条”成为了当日报纸的头条新闻,美国政府开始对中日谈判进行干涉 。谈判有第三方介入后,很多内容就得重新再谈 。
就这样,袁世凯又成功地拖延了四个月 。
日本试图与中国的秘密闪电签约的计划成为泡影 。
不久日本间谍传来情报,日本政府迫于民意压力,已调整谈判底线为:(一)日本在满洲内地杂居;(二)日本人得在满洲租地种地;(三)满洲警察局须聘雇日本人为顾问 。当有人质疑情报可靠性时,袁世凯断然说:“这个报告是真的 。我同日本人办交涉数十年,他们的性情,我知之熟矣 。他们性急,喜欢痛快 。” 袁世凯随即组织研究有针对性地调整谈判策略 。
日本方面最后放到谈判桌上的“二十一条”内容,与袁世凯收到的情报,几乎完全相同 。
而中国仍然没有立即签约的意思 。
完全失去耐心的日本马上就在东北、福建沿海等地增兵,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在48小时之内答复,否则就使用武力并支持孙文革命党 。
针对最后通牒,袁世凯召集各部门首长开会,他悲愤陈词,称国力未充,难以兵戎相见,只能暂时屈辱,不然,十年之后,非但不能与日本一较高下,亡国危险更甚今日 。
1915年5月9日,中方代表将条约最终修订版交给了日本公使,危机暂时化解 。经历四个多月25次的艰苦谈判,尽管属于城下之盟,但条约内容与最初已经相去甚远 。最终修订版不仅删除很多条款,其他很多条文也变成了“留待日后磋商”,最后中日签订的“二十一条”实际上只有十一条 。
那么在签订了十一条条款后,袁世凯又是如何应付急于实施条约的日本人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