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二 )
之后的一两年里,燕道诚父子又在发现地附近陆续地做了一些挖掘工作,但收获不多 。谨慎的燕道诚选择观望,没有立即把这些意外所得拿到珠宝市场上贩卖 。谁料没过多久,燕道诚就得了一场大病,燕家以为可能是挖坑挖得太深,触犯到了“风水宝地” 。
文章图片
燕道诚全家福 。
“风水”之说是当地流传下来的说法 。燕道诚住在三星堆村的马牧河北岸附近,当地有一处弧形台地,呈月牙形状,被称为“月亮湾”,而河对岸又有三个圆形的黄土堆,远望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星星,和“月亮湾”遥相呼应 。因此,“三星伴月”的说法也就流传开了,后来被《汉州志》收录为“汉州八景”之一,也是三星堆遗址得名的由来 。
诚惶诚恐的燕道诚抱着“蚀财免灾”的心理,将挖到的大量玉石器分送和转卖给亲朋邻里 。燕家偶然发现的玉器数量究竟有多少,各方说法并不相同,从“若干件”、“大批”、“三四百件之多”都有描述 。后来考古工作者搜集资料后发现,这些文物中包括了玉璧、玉琮、玉圈、玉圭、石璧、石珠等各种类型的玉石器 。其中又以石璧数量最多,最有特色,尺寸较大的石璧的直径达到了80厘米 。
在之后三四年间,这些燕道诚挖掘后四散的文物很快流落到了二手市场上,吸引了古董商的注意 。当时成都著名的金石鉴赏家龚熙台从燕道诚处购得4件玉器,激动不已,又专门写了一篇《古玉考》文章发在成都一所学校的校刊上,宣称这些宝物“价值连城”,带动掀起了一股民间的寻宝热潮,而燕家挖沟发现“广汉玉”的奇闻也在转述和炒作中不胫而走 。
三星堆考古发掘第一人
在关注“广汉玉”的大批人群中,也包括了一位正在广汉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Archdeacon Donnithorne) 。董笃宜不是考古学者,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批流动在市场上的“广汉玉”不只是昂贵的珍玩奇宝,还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他联系自己密友,在当地驻军的陶宗伯旅长,帮助尽快找回失散文物,又借来几件玉器,邀请华西协和大学的地质学家戴谦和(Daniel Dye)鉴定 。
一行人来到广汉做了初次考察,让燕道诚一家首次意识到了这些玉石器在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燕家将5件玉石器赠予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即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后又赠予了挖掘物中最大的一枚石璧 。经过如此一番波折,这批文物终于遇到了一位在三星堆遗址发掘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葛维汉(David Graham) 。
葛维汉是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第一人 。然而和董笃宜一样,作为一个美国人,葛维汉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传教,帮助当地的穷人和病人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葛维汉和妻子在前往上海的轮船上,得知了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巨变 。从此,他们开启了前后长达三十余年的中国生活 。1931年,葛维汉回到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两年之后回到成都,正式出任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 。
文章图片
葛维汉在考古发掘现场 。
1934年3月,葛维汉组建了一支考古发掘队,抱着巨大的决心前往广汉 。据葛维汉在《汉州(广汉)发掘简报》上的记载,等到他们到达现场的时候,当地已经抢先一步组织人手开始挖掘了 。葛维汉立即向县长罗玉苍说明了非科学发掘对历史文物的严重危害,以及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罗玉苍是开明之人,不仅为葛维汉发掘队申请到了省政府教育厅的同意,还派了一支地方队伍保护他们 。
适值战乱年代,广汉当地治安混乱,贼匪猖獗,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仅仅进行了十天就结束了 。但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出土了600多件文物和残片 。作为四川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对三星堆遗址和中国西南地区文明的发源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
基于这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地质学家戴谦和写了《四川古代玉器》一文,对这些出土玉石器的年代和性质做了初步的研究 。更有研究价值的是葛维汉写下的《汉州(广汉)发掘简报》 。他参考了瑞典学者安特生对河南仰韶村以及李济在安阳殷墟主持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报告,把自己的研究整理后发表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上,这份报告至今仍然是考古学家研究三星堆遗址的重要参考文献 。
推荐阅读
- 宋江为出人头地爱作秀 用银子堆出及时雨的美名
- 宋江为出人头地爱作秀 用银子堆出“及时雨”美名
- 四川发现新石器时代石斧 或揭开三星堆创造者
- 神秘马王堆女尸怎么回事 辛追夫人是谁怎么死的
- 基辛格用“月土”换马王堆汉墓木炭
- 为什么说马王堆《地形图》是中国海图之母
- 清朝回变时的罕见秩序 曾国荃用人头堆出来
- 揭秘慈禧另一面 像个小姑娘 化妆品香水一大堆
- 老兵忆滇缅抗战 士兵尸体几小时就剩一堆白骨
- 古人反盗墓贼神秘招数 马王堆藏伏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