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治理山西38年 如何把山西建设得井井有条?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深化,中国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条道路:以自治和乡土重建为核心的中国乡村建设史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 。
事实上,乡村建设问题是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自晚清起,中国的精英就开始探索乡村的改良 。阎锡山号称山西王,在他统治的那段时期,党,政,军,群各个方面的确颇有成效;被誉为当时的模范省 。在和泰戈尔的会面中,阎锡山曾这样阐述他在山西推行的治晋方略:“民国六年,锡山兼绾民政,讨论施政之方,以为村者,人民聚集之所也,为政不达诸村,则政仍粉饰﹔自治不本于村,则治无根蒂 。提倡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等所谓‘六政’,其中将村政建设作为施政重点 。”
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主要是自身利益须要,着力关注乡村建设,从大抓基层教育入手,促进乡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工农业,尤其是兵工业的快速发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既使阎在军阀混战中,有了巩固的后方,也为尔后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
阎锡山治山西时,在乡村建设方面,从普及乡村教育着手
阎锡山治山西有-点他看的很清楚了,就是时局再乱,他都不能离开自己的老巢山西 。要想使自己在大混乱中,立于不败之地或败有所归,他就必须把山西治理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都有提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山西人才会真心实意拥护他,听从他的调谴,阎老西腰杆子才能硬,说话才有底气 。
这些才是阎老西治山西的根本,他也确实从在山西站稳脚跟起,即全力以赴殚精竭虑从事山西全境的乡村建设工作 。也是从普及乡村教育着手的 。前后经历了数十年, 称得上坚忍不拔 。
【阎锡山治理山西38年 如何把山西建设得井井有条?】1915年,山西《义务教育实行程序》颁布 。
1918年,《山西省施行义务教育规程》出台 。阎锡山开始向全山西普及义务教育 。阎锡山发行之《人民须知》,有言:“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又名叫义务教育;国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学,就要罚了还得上学,又名叫强迫教育 。”
教育经费,从何而来呢?
阎锡山要求:上自省财政厅、民政厅、教育厅,下至县知事或县长、劝学所或教育局、县视学、区长,乃至最基层的街长副、村长副和学董,均有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一张上下互动的经费筹集网络,并将其筹款的情况作为考查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 。
事实也是,阎锡山治晋期间,教育投入极高,为了妥善使用教育经费,阎锡山在山西各县成立专门的“义务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以及完善的预算审核机制 。此外,还推行财务公开,收支状况须按期在各校公示 。据1933年《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1932年的教育经费占当年各县行政总开支的比例:忻县122021元,占61%;定襄县64543元,占50%;大同县91789元, 占57% 。1912年时,山西兴建学校数为5566所,到1918年时,已猛增至14189所 。
1928年,山西《小学暂行条例》颁布:“初级小学以不收学费为原则,但得视地方情形酌量征收,所收之数,每学期最多不得过1元 。”
1929年,山西全省共有学校26489所 。
民国教育家陶行知,前后三次前往山西深入考察其义务教育实施情况 。他指出:“到现在为止,山西省资助小学经费的制度是最完善的 。他们的办法是:在城镇按店铺和房屋的所在地区的等级课税,用于资助城镇小学;在农村,则按照土地质量课税,资助乡村小学”,“现在该省己有72%以上的学龄儿童入校就读 。此外,还规定了25岁以下的成人文盲上成人业余补习学校,学习常用汉字、算术和公民常识 。”
陶行知还说: 中国除山西省外,均无义务教育可言 。
阎锡山的乡村建设观:村政自治
阎治山西,从抓基层教育入手,但决不只注重教育,而是把基层教育与实行优良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阎锡山如此阐释义务教育和优良政治之间的关系:
“国民教育,系义务的、低浅的,故对于社会无报酬 。受此教育者,亦无所发展,其不为社会所重视,盖有故也 。不过今日为列国并立之世界,此人群与彼人群遇,较量优劣,要在多数人民之智识,不在少数优秀之人才 。今日中国四万万人,不及他国二千万人者,因多数人无知识,一个人抵不住一个人之故 。此尚就对外者言之也 。说到对内,共和国家主体在人民,必人民之智识发达,然后能运用良政治,如其不然,则其政权,必将由多数人民移之少数人之手 。既移之少数人,则此少数人所运用之政治,必以少数人之利益为利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