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让大臣跪着“承旨”
军机处为清朝独有 , 首创者乃雍正帝 。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 , 有此动念的起因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4年) , 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 , 被年羹尧、岳钟琪荡平 。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 。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 , 康熙皇帝披挂上阵 , 三次亲征准噶尔 。
雍正四年 , 内政整肃完毕 , 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雍正七年 , 战争爆发 。军情如火 , 需立即处理 , 且必须保守秘密 。但当时的政治机构却不尽如人意 。清承明制 , 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 。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 , 而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 , 两者相距一千余米 。宫禁重重 , 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 , 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 , 先经内阁 , 也容易泄露机密 。
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 , 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 , 始称军需房 , 后改称军机房 , 又改称军机处 , 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故宫地图就能发现 , 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 , 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 , 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 。
一千米到五十米 , 从内阁到军机处 , 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 , 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 , 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 。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 。这条路穿过宫墙 , 经过御膳房 , 直达养心殿 。如今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 。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 , 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 。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 , 乾纲独断之望 , 显露无遗 。
军机处如何高效办公?西北战事结束后 , 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 , 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九年 , 又铸军机处印信 , 储于大内 。一个临时机构 , 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 , 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藉着军机处 , 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技术 , 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
军机处创设之后 , 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 , 议政王大臣成为了虚衔 , 无应办之事 , 有名而无实 , 在乾隆年间最终被裁撤 。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 , 但已不参预政务 , 主要负责文词书画 。养心殿的西暖阁 , 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 , 批阅奏章的地方 。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 , 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 , 岂为天下奉一人 。
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 。那么 , 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 。雍正追求高效 。军机处甫一成立 , 雍正皇帝就规定 , 不管有多少公文 , 必须在当天完成 。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 , 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 。皇帝如此严格要求 , 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凌晨3点 , 紫禁城内一片漆黑 , 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 。
不过 , 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 , 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 。军机处成立后 , 权责日重 。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 , 莫不经过军机处 , 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 。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 , 就增设军机章京 。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 , 从内阁中书、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 。
嘉庆四年(1799年)起 , 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 , 分为满汉各两班 。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 , 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 。通常情况下 , 满汉章京轮流值日 , 每班值两日 。即便是大年初一 , 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 。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 , 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 , 约莫五六点钟 , 天刚蒙蒙亮 , 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 , 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 , 这叫“承旨” 。
推荐阅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紫禁城竟没一个厕所 慈禧太后如何解决内急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揭秘卫子夫是如何追逐皇帝的爱好和趣味的?
- 耶律璟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如何评价耶律璟?
- 古代如何放假 唐代3个黄金周 宋代春节一个月
- 古代富商是如何让郑板桥给自己画画的
- 武则天“禁屠”趣事 如何能让老百姓不吃肉
- 神雕侠侣中是如何设定霍都这一人物经历的?
- 红拂女是如何从一个歌妓侍女成为一品夫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