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好手刘晏之死 唐朝中央财政彻底陷入泥潭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得了重病,下诏让太子适处理政事 。下诏的当晚,代宗就去世了,留下遗诏让皇太子灵前即位,又让郭子仪负责自己的治丧事宜 。代宗在位总共十七年,改年号三次,享年五十三岁 。太子适即位太极殿,这就是德宗 。
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且加授太尉一职,并兼中书令;又封了朱泚为遂宁王,兼同平章事 。两人虽然都居将相之位,实际上并不参与朝政,只有常衮经常在政事堂处理政务,每遇到什么事情,便代替两人签名 。当时有个中书舍人崔祐甫,与常衮观点不一,屡有争论,常衮便想将崔祐甫挤出京城 。
一次,因对一件小事情有不同意见,常衮便借题发挥,竟请求德宗对其加以贬斥,署名除了他自己,还包括郭子仪和朱泚两人 。于是德宗将崔祐甫贬为河南少尹 。之后,郭子仪与朱泚又上书说崔祐甫无罪,德宗奇怪他俩为何前后矛盾,便召来询问其中情由 。二人才说以前两人并未签名,都是常衮自己为两人署的 。德宗认为常衮欺君,将其贬为潮州刺史,然后将崔祐甫提拔为宰相,并且十分信任,几乎对其言听计从 。
不久德宗下诏免除各地进贡的任务,为减少开销,规定不必另外供奉梨园弟子,并且宣布不准有人动不动就跑到朝廷来妄言祥瑞、粉饰太平;又将宫女放出,许其回家 。凡是百姓有什么冤屈,都可以击鼓鸣冤,直到三司派人复审 。这些举措很得人心,皇上的命令颁发到淄青地区,军中将士都说:“有明智的天子在上,我们还敢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么?”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现在正好兼管这一地区,闻言也有些畏惧起来,派人向朝廷献上三十万串钱,以表示自己对皇上的忠心 。德宗接到献礼后觉得接受不妥,不接受也不妥,便叫来崔祐甫商量如何处置 。崔祐甫建议派遣使者慰劳淄青将士,就把这三十万串钱作为赏赐 。德宗连连说好,马上照此行事 。果然,李正己接到命令后,有那么一点点惭愧,但更多的是心悦诚服 。
德宗初年的财政大权,主要由吏部尚书刘晏兼管,德宗还授他为左仆射 。本来刘晏是与户部侍郎韩滉合管,但由于韩滉太苛刻,为众人所不容,后被德宗调出京城,担任晋州刺史去了 。刘晏才能突出,头脑机智,善于变通,可谓曲尽微妙 。唐朝自安史之乱开始,连年用兵,军需支出巨大,人民负担沉重,多亏朝廷起用了刘晏,能够巧妙地酌盈济虚,使国家财政不至于困乏 。刘晏自己十分节俭,家里也没有什么仆人和婢女,而且平时办事十分勤快,不管遇到大小事情,都是立即处理,决不拖延,被后世认为是治事能臣、理财妙手 。只是任职久了,权力几乎比宰相还要大,也免不了有人说三道四 。
后来,崔祐甫推荐了代宗时期曾任吏部侍郎,后因是元载同党而被贬出京城的杨炎 。杨炎与刘晏本来就不和,元载被杀,杨炎曾经被贬,当时就是刘晏定的罪 。所以杨炎一担任同平章事,便感到时来运转,时时刻刻都在想如何报复 。他看刘晏因为善于理财受宠,也在财政管理方面想出两大计划,然后告诉德宗,想以此试探德宗的真实想法 。他的两大计划,一是请求将国家财帛都放在左藏储备,二是请求创行两税法 。德宗觉得这两项制度都很不错,分别在全国予以施行 。
杨炎看自己已经取得皇上信任,便进一步上书说道:“尚书省为国政重要部门,应该专职专任,不应再兼任其余职务 。”于是德宗将刘晏所兼职务全部撤销,当然财政大权也撤销了 。
至此,杨炎觉得自己是步步得手,索性将矛头明确直接地对准刘晏 。原来,当德宗还是太子时,代宗曾经十分宠爱独孤氏,代宗刚刚即位即将其封为贵妃,独孤氏后来生了个儿子迥,曾被封为韩王 。当时,宦官刘清潭等曾私下请求代宗立独孤氏为皇后,且多次说迥长得不同凡响,如何如何,企图改立太子 。事情未及成功,独孤氏得病去世了,此事便搁置下来,但时为太子的德宗已是虚惊了一场 。杨炎想要扳倒刘晏,就想在此事上做文章 。
某日,杨炎秘密拜见德宗,一边叩首一边流泪道:“皇上您其实是靠了宗社神灵,才得以免遭谗言 。当时内侍早有计划,想要改立太子,刘晏其实就是他们的主谋 。现在皇上虽已正位,但刘晏还堂而皇之地位居朝内,所以我不能不指出真凶,请求严肃处理 。”
德宗本来对过去的事情已经忘怀,突然又被杨炎提及,不觉义愤填膺,立即就要逮捕刘晏下狱,还是崔祐甫从旁劝解,说:“事情本身不太确切,不应轻信,再说朝廷已对此进行赦免,更无理由追究既往 。”朱泚等也上书营救,但德宗始终不能释怀,竟将刘晏牵连进其他罪行,将其贬为忠州刺史 。
推荐阅读
- 林黛玉的才华从何体现 文采兼具还是理财能手
- 明朝第一理财能手夏元吉 永乐年间的财政总管
- 史上第一个舌战群儒的桑弘羊 汉武帝的理财专家
- 战国时期的著名说客:苏秦家族皆为游说好手!
- 汉文帝如何虚心纳谏 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好手段
- 探索 汉武帝的理财能臣桑弘羊之死
- 战国时期著名说客有哪些 苏秦家族皆为游说好手
- 抠门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的理财政治
- 刘晏是谁?刘晏在唐朝很有名吗?刘晏生平简介
-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上市公司理财变局:为啥偏爱结构性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