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缅甸的皇帝是谁?出了名的逃跑皇帝永历帝

大明朝最后的时光,异常狼狈 。永历帝流窜逃亡到缅甸,拒绝回国三十多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段荒唐的岁月 。
永历十一年(1657年)八月,权臣孙可望自恃兵多将广,在贵阳誓师,欲引兵入云南,妄图取代在云南避难的永历帝 。永历帝急派晋王李定国统兵三万抵抗 。决战之日,孙可望由于其反叛行为不得军心,部将白文选等临阵倒戈相击,孙可望军大乱,兵将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数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大部倒入李定国麾下,孙可望只带少数亲兵逃回,不久逃入湖南投降清廷 。
孙可望降清后带去许多南明军事机密和数卷西南诸省地图,这对此前与南明打到相持且一筹莫展的清廷无异于喜从天降 。这年十二月,清廷正式下令进军征灭南明 。双方鏖战近半年时间,各路明军纷纷溃败,清军乘胜追击,云南已不可保 。
此时摆在永历帝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向西北进军,入四川,此时四川省大部分都在明军控制之下,且川东地区有一支十万人马的精锐部队,再加上李定国等部十数万人马,若合兵一股,北可取陕西,顺江东下则可取湖南、江西,加之此时各地反清力量风起云涌,民心思明,可取得的胜利不可想象 。但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是清军控制地区已对四川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圈,若再败,则无路可退了 。
另一条路是向西走,在边界上坚持武装斗争 。黔国公沐天波因为世代镇守云南,在东南亚诸国中具有一定威望,且明朝虽衰,此时却仍然为东南亚诸国奉为天朝上国,这些国家不致与明朝为敌,可能还会给抗清斗争提供一些帮助 。但这样做,永历帝将距全国各部明军越来越远,统一指挥越来越难,复明的机会越来越小 。
永历帝与当时统兵的实权人物李定国起初是打算北入四川的,且已开始做一些筹备粮草、皇帝移驾的准备 。但此时,李定国身边的一个亲信幕僚因之前与一名四川守将为争夺一名女子结了梁子,担心到了四川会遭到报复;而永历帝身边的佞臣马吉翔等又对前途失去信心,盘算着若向西逃入他国,则清兵不会穷追,即使复不了国,也可以保自己周全 。两人一拍即合,找李定国好说歹说,李定国居然改变了初衷,同意向西走 。明朝复兴本已万分艰难,这个决定把最后的发展星火也掐灭了 。
向西走也就算了,但这次战略撤退显然缺乏组织性,撤离云南时,李定国等考虑到清军远道而来,且西南道路不好走,运送粮草极为不便,打算将大量带不走的存粮烧毁,永历帝居然说:“万一清军到此发现没有粮食,为难百姓怎么办?”
因此下令不准烧粮 。结果清军缴获粮食后,变本加厉地荼毒当地百姓,并且一路对明军穷追猛打 。
此外,因为之前的决定,有些部队已向四川进军,这时改变计划,再加上清军步步进逼,很多部队进退两难,导致李定国指挥的十数万明军有的入了四川,而大部分则散落于滇北、滇西北、滇西甚至滇南等地区,被清军隔开了 。
在后面的一年多时间里,十数万明军不能集中力量,有的被清军各个击破,大多数则在与总指挥李定国失去联系后,在不知道皇帝生死与否的绝望中向清军投降 。
李定国听信谗言,决定向西走,本是在清军来势凶猛时的权宜之计 。他的本意是通过西进,使军队休整后再图反攻 。可永历帝是出了名的逃跑皇帝,自他在桂林即位以来,闻风丧胆、自乱阵脚已是司空见惯,再加上马吉翔等人在身旁鼓噪,到了边界之时,他便迫不及待地让沐天波派人与缅甸接洽入缅 。守关缅兵看到随永历帝入缅的队伍实在庞大,提出必须解除武装后才可以入关 。永历帝此时已是慌不择路,哪里还考虑得了那么多,马上同意了 。一时间,将士、官员纷纷扔掉兵器,赤手空拳随永历帝入了缅甸 。李定国派去护卫永历帝的平阳侯见永历帝“圣意已决”,不敢阻挡,但又不愿自动解除武装流亡异邦,只得奔回向李定国报告 。李定国担心永历帝入缅后遭遇不测,赶紧派人前去接永历帝回来,但使者一出关就被缅方杀害 。
永历帝虽入缅甸,仍惶恐未定,令缅人砍倒树木,阻塞道路,以免清兵来追 。沐天波等有识大臣认为不能将命运全部寄托在缅甸保护之下,如若缅情有变,则后果难料,要求将太子留在边界 。但永历帝的老婆坚决不同意,沐天波只好作罢 。
不久,缅甸国王派了四艘客船来接永历帝等南下缅甸国都阿瓦(今曼德勒),但船小人多,永历帝等人只能分两路走 。位高权重者随永历帝乘船,其余大部则步行南下 。走陆路的人员一路上被缅人抢掠,很多人被抢入当地人家中,到达阿瓦时,队伍人数大减,所带财物也所剩无几 。这年五月,缅人在阿瓦城郊区用竹子围了座城,里面建了十间草房给永历帝居住,其余人员自行建房居住 。永历帝这才安定下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