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范增的三大失误 范增的计谋有大缺陷
古人年届六十一般都会卸甲归田告老还乡,这叫安享天年 。可年过七十的范增还要出山帮助项梁项羽叔侄二人打天下 。真的是“有志不在年高” 。而且范增老谋深算,有“善用奇计”之称,可结局因跟项羽意见不合而愤然出走,落得个病死路途耿介而死的惨剧 。
其实项羽还是比较尊敬范增的,“亚父”的称号即为证明 。范增最终的结局并非项羽一人所致,其自身亦有一些疏忽和缺陷 。在《鸿门宴》上这种缺陷就体现为三大失误 。
言辞过于激愤,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自身谋臣的身份这是范增最大的失误 。鸿门宴上,范增出召项庄时说了一席话 。“君王为人不忍”,是当着项羽另一部下项庄的面说项羽的缺点 。这句话虽然没有本质上的恶意,也不是有意说出,恐怕只是范增无意间的表白,但他涉及到是在背后评论人的是非,这种无意间的表白更严重,说明范增经常在别人面前评判某人 。这种行为是很多人忌讳的 。恐怕项羽也不例外 。筵席上,项羽对范增的示意“默然不应”就表明两人意见有分歧,这种分歧恰恰说明项羽对范增的言行有些不满 。而范增浑然不觉,还说是“项王为人不忍”,岂不荒唐?真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第二第三句是交付项庄的任务,并嘱咐他完成任务的方式,很好,明确而具体 。第四句是从反面对项庄阐述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可以说,但最好不说,因为一说出来必然增加下属的心理负担,给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 。可范增的话给人一种趾高气扬咄咄逼人的感觉,听来很不舒服,像大人在训斥小孩一般 。你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一个被动句式,强调“若属”即你们这些人,将自己排斥在外 。要知道,范增为项羽的主要谋臣,是项羽军营中至关重要的一员,怎么能够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呢?真是一个糊涂的范增!在刘邦逃席过后,范增有更过激严重的言辞 。刘邦都逃脱了,范增还拔剑打碎玉斗,并骂曰“竖子不足与谋!”这言行是范增愤怒心理的表现 。
我们知道,鸿门宴上是项羽杀死刘邦的绝好时机,范增精心布置着每一个杀招,竟让刘邦逃了 。他能不气愤吗?可稍微精明一点的人发怒也要看场合啊 。你一个臣子,当着君王的面骂人砸东西,没大没小啊?况且还有外人张良在场,很不给项羽的面子 。要是刘邦必定追究责任,项羽没有,可见项羽的大度 。项羽没说什么并不代表他对范增没意见 。范增的这一切言行都为他后来被刘邦运用离间计埋下了祸根 。项羽没有杀他已经很不错了 。范增这些过激言辞他未必不知道,只是他太没注意这些小细节罢了 。这些不该有的细节也恰恰暴露了范增的缺点,摆老资格,在君王面前都是倚老卖老 。当时范增七十多岁,项羽才二十五岁多一点,相对于项羽来说,它是有老资格的,可在领导面前哪能倚老卖老呢,不是有句俗话叫“伴君如伴虎”吗?越是有老资格老辈分,还是倚老卖点乖的好!
鸿门宴上找项庄舞剑又是范增的一大失误 。项羽军营四十万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范增偏偏选中了项庄,可项庄是一个唯唯诺诺,缺少变通和机智的老实人,通过他的一曰一剑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 。此人办事遇到意外变故而失败是很自然的事情 。要是范增找到一个像樊哙这样机智又勇猛的将领,我相信击杀沛公于坐肯定没问题 。可范增太草率,挑选了一个不能胜任此项重任的人 。你说,这难道不是范增的错吗?
刘邦中途逃席,他也毫无知觉 。鸿门宴,刘邦如坐针毡,哪有心思饮酒 。范增作为宴席中一员,刘邦的一切言行均在他的观察之中 。察言观色的能力,对于老谋深算的范增来说应当是具备的 。可对于刘邦中途“起如厕”的幌子,他也竟然相信,没有采取应急措施,这岂不又是范增的一大失误 。
【鸿门宴上范增的三大失误 范增的计谋有大缺陷】如此看来,鸿门宴上项羽的无心责罚刘邦,范增的三大失误,造成刘邦能够化险为夷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
推荐阅读
- 铁扇公主和太上老君都有芭蕉扇 有何区别呢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揭秘汉成帝刘骜为什么死在赵合德床上?
- 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做公开检讨的省委
- 中国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是谁?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