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原方组成]
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6克) 。
[服用方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泽,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治则方解]
病机:上热下寒,虚实错杂 。
治则: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
方义:栀子苦寒,清胸膈之热,干姜辛热,温脾胃之寒 。二者寒温异性并用,相反相成,既可防苦寒伤脾胃,亦可防湿热扰胸膈 。
[辨证要点]
本方栀子苦寒,干姜辛热,亦可属于“辛开苦降”之法,常与泻心汤合用,治疗寒热错杂证 。临床上凡症见身热心烦,下利腹痛,证属上焦有热,中焦有寒者,均可加减应用 。
本方与甘草泻心汤同属辛开苦降之法,但二方有别 。甘草泻心汤所治之证病机为邪热未除而更下,导致水谷不化而下利不止,方用黄芩、黄连以清上热,本方仅用一昧苦寒之栀子 。甘草泻心汤用干姜、人参、甘草、大枣以温中健脾,而本方只用一味干姜以温中,临床应用时二方可配合使用 。
[仲景方论条文]
《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苦以涌之,栀子之苦以吐烦 。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益气 。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栀子酸苦,涌内热而除烦;干姜辛热,散遗毒而益气 。吐能散滞,辛能复阳,此之谓也 。
3.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烦皆由热,而寒证亦有烦,但微耳 。干姜和太阴在里之伤阳,而表热亦去,栀子清心中之微热,而新烦亦除 。立方之义,阴药存阴,阳药存阳,是调剂阴阳,非谓干姜以热散寒也 。
4.钱潢《伤寒溯源集》:以身热微烦,用栀子之苦寒,以涌胸中之邪 。误下伤胃,取干姜之辛热,以守胃中之阳,则温中散邪之法尽矣 。
5.张锡驹《伤寒直解》:此热在上而寒在中也,故用栀子导阳热以下行,用干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 。按,栀子干姜-寒一热,亦调剂阴阳,交媾坎离之义也 。
[名医验案]
1.《皇汉医学》医案
己未之秋,疫痢流行,其证多相似,大抵胸满烦躁,身热殊甚,头汗如流,腹痛下痢,色如尘煤,行数无度,医虽疗之,皆入鬼薄,先生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无一不救者 。
2.俞长荣医案
赤锡乡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侬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 。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 。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宜不宜,乃针对“心中懊侬”、“欲呕”二症,投以生姜栀子豉汤(生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分温作两服,属若一服便止,后服再议…服后,半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 。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
3.《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法》医案
某,男,45岁,素有胃痛,时发时止,今日端午节,中午食粽子多只,又饮烈酒 。醉后午睡,忽然大声呼胃痛 。适在其邻家作客,即往诊治,患者面赤,唇红,苔黄,脉弦数 。诉说胸中烦热疼痛,心烦急躁,向其爱人发脾气,腹痛欲大便,便溏,手不温,胸腹不拒按,据患者诉述,向来消化不良,大便日两次而稀溏者居多数,患者面赤唇赤舌红等,宜苦寒之剂以清火;素体大便溏,手不温,似属脾阳虚,又宜温运剂 。见患者家前晒着老生姜不少,受到启发,苦寒可用栀子,温脾阳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实,醒酒可用葛花 。遂急开一方,用此四药各9克,嘱即往附近药店开经 。服后半小时,患者胸痛渐减,安然入睡,亦不欲大便,两小时后辞别时,痛者笑脸相送 。
[长沙方歌]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
【栀子干姜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须尽所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