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轶事 名将张震中枪不误指挥子弹留体内十年

打开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张震回忆录》第257页 , 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述:1946年2月 , “乘休会之机 , 我去了一趟淮阴 。一年前 , 在萧县祖老楼战斗中 , 我右上臂负伤 , 老是隐隐作痛 。因这里的仁慈医院有较好的设备 , 所以上门求医 。医生给我作了X光透视 , 说子弹横在肩胛之下 , 需动手术取出来 。我一时难下决心 , 觉得时局多变 , 大规模内战随时都可能爆发 , 还是等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3个月后 , 战争果然来临 , 无暇再顾 。就这样 , 这颗子弹留在我身上10个年头 , 伴随我度过了整个解放战争 , 直到全国解放 , 我调到北京后才取出来 , 由龄松(笔者注:张震夫人)保存 。我想 , 这是留给孩子们最好的‘遗产’” 。这段记述轻描淡写 , 张震没有把自己负伤当一回事 , 而这背后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祖老楼是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西南一个较大的集镇 , 坐落在311国道徐州西南60公里处 , 抗日战争时期 , 属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1945年2月中旬 , 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兼十一旅旅长、淮北军区路西军分区司令员的张震 , 接到报告 , 驻守徐州的日伪军将集中兵力 , “扫荡”刚恢复不久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他当机立断 , 亲自率领十一旅三十一团从涡阳龙山地区北上 , 同时命令活动在萧(县)宿(县)永(城)地区的三十二团、萧县独立旅和县总队等部做好战斗准备 。并于2月15日 , 抵达萧县崔口、丰庄、张阁一线集结待命 。
第二天 , 驻徐州的敌伪军两个团附骑兵一部 , 在驻守萧县县城等地的2000多名敌伪军配合下 , 沿徐(州)永(城)公路进入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扫荡” 。张震率三十一团、萧县独立旅等部在祖老楼一线正面阻击 , 仗打得很激烈 。为尽快粉碎敌人的“扫荡” , 张震亲临前沿阵地 , 用望远镜观察敌情 。不料 , 一颗子弹突然飞来 , 正打入他的右肩胛下 , 顿时鲜血直流 , 染红了他的上衣 , 这是他参加红军以来第五次负伤 。在场官兵都劝他赶快下去疗伤 , 张震却满不在乎地说:“这点小伤算个啥!”他一边让随军医生包扎伤口 , 一边指挥奉命赶到的三十二团和萧县总队 , 从两侧对敌人实施攻击 。经过我军三面强攻 , 敌军节节败退 , 新四军官兵乘胜追击 , 越战越勇 , 迫使残敌向徐州潜逃 。此战 , 共毙伤敌伪军500余人 , 缴获轻重机枪10挺、步枪300多支 , 拔除了祖老楼、青龙集两个日伪军据点 。
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 , 张震作为豫皖苏边区的军事主管 , 顾不上住院疗伤 , 在淮北区党委和淮北军区的统一领导下 , 又组织指挥所部开展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春季攻势 , 共拔除日伪据点8个 , 毙伤日伪军680余人 , 生俘敌1982人 , 缴轻重机枪24挺、步枪1344支 。从5月21日发起宿南战役 , 经过56天艰苦奋战 , 毙伤伪军200余人 , 俘虏伪军3000多人 , 解放了宿南地区 , 扩大了淮北第二分区 , 受到新四军军部的嘉奖 。接着 , 张震又组织指挥所部连续作战 , 解放了永城县城 , 接应伪十八师4000余人成功起义 , 解放萧县县城等战斗 , 使豫皖苏抗日根据地8个县连成一体 。
张震负伤后 , 各级领导和同志们都以不同方式表示关心和慰问 。1946年2月21日 , 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张震 , 到江苏省淮安参加高干会议 , 中共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专门找他谈心 , 询问伤情 , 还送给他一件绒衣 , 叮嘱他天气寒冷 , 要多穿点 , 注意保重身体 。
会议期间 , 张震总感觉负伤的右臂隐隐作痛 , 就利用闲暇时间 , 到淮阴仁慈医院登门求医 。医生用X光透视检查后 , 告诉他有颗子弹横在右肩胛下 , 必须住院手术取出来 。面对时局多变、大规模内战随时可能爆发的新形势 , 张震谢绝了医生和战友们让他住院手术的安排 , 坚定地说:“大战在即 , 不能住院取子弹 , 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