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 曹文诏当之无愧明末第一良将( 二 )


崇祯七年七月,清军入关进入了大同境内,攻陷得胜堡,曹文诏同总督张宗衡在怀仁坚守 。但曹文诏缺乏同清军的作战经验,八月大意轻敌向清军挑战,失败而回,随后灵丘以及其他屯兵的城堡大多也都失陷 。十一月朝廷追究各将的罪责,曹文诏、张宗衡以及巡抚胡沾恩一同被定罪充军到边地的卫所 。命令刚下达,曹文诏的贵人山西巡抚吴甡再次上书推荐文诏知兵善战,请求把他安排到山西来 。朝廷也苦于统兵将领不足,怜惜其军事才能,就命令他做援剿总兵官,让其立功赎罪 。武人最重信义,曹文诏为报答吴甡之恩,竟违抗皇上旨意先取道太原进入山西境内帮助吴甡围剿农民军 。
崇祯八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曹文诏为了截住农民军,从阌乡取山路到商州和雒南,直捣农民军老巢,然后再从山阳、镇安、洵阳等地赶到汉中来,阻止他们逃跑 。五月五日追上农民军,曹文诏率领侄子曹变蛟夜袭农民军,农民军大败又再次逃亡 。曹变蛟勇冠三军,大、小曹将军的名声远扩 。没过多久,高迎祥、张献忠集中各路农民军近二十余万人马奔赴静宁、泰安、清水、秦州一带,曹文诏也迎来其人生中最后的辉煌时刻 。
六月,明军在乱马川同农民军相遇 。前锋中军刘弘烈被抓获,不久副将艾万年、柳国镇又战死 。曹文诏听说后,瞠目大骂,立即赶到承畴那里请求进军作战 。此前洪承畴为堵住农民军退路,分兵驻扎各地,而当面之敌人多势众,悬殊较大,无力授予他更多的兵力,但是洪承畴仍然非常高兴的应战并许诺将为其后援 。曹文诏于是率领本部三千人从宁州进军,在镇宁的湫头镇同农民军相遇 。变蛟率先登上城墙,斩首五百人,高迎祥诈败,变蛟紧咬不放追敌三十余里,曹文诏率领步兵紧跟在后面 。
然而形势突变,农民军埋伏下的数万骑兵突然出来紧紧包围住他们,官军人少且轻敌冒进,后援又来不及跟上,只能拼死一战 。战况进行着十分胶着而又激烈,此时敌军中有官军叛兵认出曹文诏,农民军顿时高兴起来,就更加紧了包围圈 。然而苦于敌军势众,后援不继,亲兵全部战死 。
曹文诏左右冲突,亲手杀死数十人,辗转拼战了几里路也未能突出包围圈 。最后体力不支,拔刀自杀悲壮赴国而死,一同战死的部将有二十多人 。曹文诏死后,洪承畴捶胸痛哭,也许这份痛苦夹杂后悔,皇上也深感悲痛,下令给予极大的安抚,而农民军这边却是异常欢喜 。
【捐躯赴国难 曹文诏当之无愧明末第一良将】文诏勇毅而有智略,忠诚而能容人,军事才干极其突出,号称明季良将第一,他的死对于明廷来说是一个极大而又无法弥补的损失 。从其中一个细节又可以看出曹文诏领兵有方,深得部众信任,曹文诏被包围时,一小兵被俘而大呼:将军救我!对比三国年间魏国良将张辽被围困时,亲兵喊得是:将军弃我乎?一个是感叹,一个是反问,曹文诏受士兵信任可见一斑 。
《明史》修著总裁官张廷玉评论其:曹文诏等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 。大命既倾,良将颠蹶,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 。曹文诏的从军经历是明末武人的真实写照,更是武人之中的杰出代表 。将为国而战,士为国而死,其一生极其波澜壮阔,忠勇显著,死国悲壮,一扫人们对明末武将贪生怕死的印象 。可惜的是将帅有攻剿之兵,州郡无堵御之力,朝廷无安抚之术,曹文诏等众多将领拼死守护的大明最终还是烟消云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