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宋被誉为“一个最没有战略眼光的朝代”?

关于北宋各种争议不断,“积贫积弱”也好,商品经济发达也罢,没有一个人可以“罢黜百家”成一家之言 。但是,北宋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关于北宋耻辱的战争记录,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北宋的统治者们缺乏战略眼光是埋下北宋每战必败的最重要愿意之一 。
耻辱的“先南后北政策”
北宋建国之初,强敌环顾内忧外患,北有契丹辽和北汉虎视眈眈,南有各割据政权心怀不轨,内部更有拥兵自重的后周忠臣跃跃欲试 。
【为何北宋被誉为“一个最没有战略眼光的朝代”?】北宋王朝面临重重危机,但各势力的利益不能统一,无法联合共同扼杀新生的北宋王朝,赵家君臣因此也有了一个难得和平环境来巩固内部统治 。宋太祖迅速平定昭义军李筠和淮南李重进两位后周宿将的叛乱,并利用“杯酒释兵权”消除了武将叛乱的危险 。赵氏家族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消除了严重的内患,北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统一战争从此成为北宋王朝最重要历史任务 。
在这场战争中,北宋最大的敌人不是各个汉族割据政权,而是北方强大的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最难以夺回的土地不是富饶江南而是北方的幽云十六州 。北宋的君臣们必须进行抉择,是先北向与契丹争雄,还是南下先攻略土地 。令人失望的是,北宋统治集团制定了著名的“先南后北”战略方针 。
表面看来“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是符合建国不久的北宋王朝的利益的 。此时的契丹辽已经立国50年号称控弦50万,而北宋仅仅立国两年,拥有禁军19.3万人,双方在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上应该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这些表面的数据的确不利于北宋,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辽国此时的具体情况,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 。
首先,对比双方的统治者 。北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军旅世家,在长期的征战中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契丹辽的统治者是辽穆世宗耶律璟,此人是辽代有名的昏庸之君,被称为“睡王”,长期酗酒不理朝政 。
其次对比双方的战将 。北宋建国之初,整个国家都显示着一中勃勃生机,在军阀混战中逐渐成熟的将领希望利用战争建功立业;契丹辽建国日久,又经历过长期内部权力更迭,大批宿将在权力斗争中消耗殆尽,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尚未得到机会,此时的辽国内无能臣外无良将 。
第三,对比双方的军队数量 。契丹辽号称拥兵50万,因为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上马为兵下马为民,所以在辽国强盛时拥兵50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此时的辽国虽然立国50年,但却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人口消耗 。第一次,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进犯中原,耶律德光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兵力推翻了后晋的统治,但是契丹铁骑却在中原人民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耶律德光本人也死在了这次战争中 。第二次,就是辽世宗的即位之战,世宗耶律兀欲与述律太后支持的耶律李胡的战争,其实际上是耶律部和述律部的战争,结果占据契丹人口30%左右的述律部落损失惨重 。第三次,穆宗朝的耶律家族反叛,失去皇位的世宗后代和没有获得皇位的耶律李胡后人在穆宗朝先后四次叛乱,这四次叛乱使耶律部的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要知道,游牧民族的人口恢复速度在和平时代都非常慢,何况在这长期的内部动乱中呢?所以,所谓辽国拥有50万骑兵不过是一个拙劣的谎言 。宋军虽然仅仅只有19万禁军,但是这19万禁军都是北宋王朝可以随时调遣的机动兵力,可以全部投入对辽的作战 。
第四,对比双方的军队战斗力 。虽然辽国以骑兵为主,并且武器装备并不逊于中原王朝的军队 。但是,幽云十六州处于山地,山地作战骑兵的机动力和冲击力都将打打折扣 。在耶律德国对后晋和后周的作战中都留下了诸多败绩 。北宋的禁军大多经过长期战争的考研,作战经验丰富和战斗力极强 。
也许综合考虑这四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北宋王朝的实力并不逊于契丹辽 。如果北宋君臣可以同心同德,奋力北向,定然可以先破北汉,再收幽云十六州 。利用幽云十六州建立防线阻挡辽国铁骑对北方平原的袭扰,再南下消灭羸弱的南方割据政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原 。只可惜,赵匡胤等人投机取消鼠目寸光,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政策,经过近20年的战争统一了南方,但也丧失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佳机会 。
因为契丹辽得到了20年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新的皇帝辽景宗和萧太后统治贤明,涌现出耶律休哥、耶律沙这一大批能臣良将 。更为重要的是,占据北方山地防线的辽国铁骑可以没有阻碍的南下北方平原,以步兵为主的北宋禁军无法阻挡骑兵的冲击 。那些春秋鼎盛的大将们由于功成名就也暮气沉沉 。20年,此消彼长,宋辽之间的优势转变了,由于缺乏战略眼光,从此之后北方铁骑成为北宋君臣无法挥去的梦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