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籍女兵忆抗日 曾潜伏东北 亲见战友饿死

她出生于朝鲜,自幼来到中国黑龙江参加抗日,成为一名抗联女战士;战争结束后,她曾是周总理身边的“掌印”秘书,还是朝鲜领袖金日成特别邀请的“贵宾” 。如今,她是北京地区唯一健在的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战士 。
97岁的李在德有着传奇的一生 。“君乃松山客,素知凌风雪,风雪总无情,幸有耐寒节 。”抗联老战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原省长陈雷同志赠送给李在德夫妇的一首诗,更是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
李在德
东北抗联战士、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旅战士 。
1918年2月,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因日本人侵占了朝鲜,居家迁往黑龙江 。
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区团委委员 。
1933年,参加汤原抗日游击队,担任护理员 。
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东北抗联六军、三军和东北抗联司令部工作 。
1938年,去苏联学习无线电技术,后被编为苏联远东红旗军88旅战士 。
1940年至1942年,随东北抗联第三支队,多次潜回东北从事侦察工作 。
1945年,随苏军回国在吉辽军区、吉林省军区工作,随大军南下 。
1950年,调政务院(国务院)秘书厅秘书处担任机要秘书,负责管理政务院公章和周恩来总理印章及机要文件 。
1955年,调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副科长、幼儿园园长、图书馆主任 。
1982年,任全国人大秘书局副局长,同年9月离休 。现居北京 。
岁月留痕
抗联时艰难 直到现在都少喝水
李在德老人现在居住在通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 。如今已经是四世同堂 。老太太个头不高,满头白发,下楼散步,跟谁都微笑 。
虽然年事已高,她也不闲着,打扫房间、清洗碗筷,儿孙阻拦她还不高兴,总是念叨着“国家给我这么好的待遇,我却不工作了,没有贡献了” 。
往昔的艰苦岁月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据家人介绍,老太太从来不穿新衣服 。在整个采访中,她几乎没有喝水 。儿子于先生解释:“在抗联时候没有干净水喝,她就强忍着少喝水,养成了少喝水的习惯 。”
战争年代
14岁便抗日 俩儿子夭折或失踪
李在德原籍朝鲜,姥姥、姥爷都是抗日组织的成员,先后被捕牺牲 。随后李在德与父母逃到黑龙江省朝鲜族聚集区 。
在黑龙江的汤原县,李在德所在小学的校长就是后来朝鲜第一副主席崔庸健,在那里,她的心中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1932年,只有14岁的李在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随后成为被服厂战士 。
四年后,李在德与抗联战士于保和结为夫妇 。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因缺少粮食没有奶水,只存活了五天便夭折了 。
随抗联队伍进入苏联后,他们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抗联将领赵尚志给孩子起名叫“根植”,以纪念一位抗联战斗英雄 。然而孩子刚刚几个月的时候,李在德夫妇潜回东北侦察敌情,孩子被苏联人抱到幼儿园抚养,从此杳无音信 。
70多年过去,再次提及“根植”,老人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仍然掩盖不住失去儿子的痛苦 。
回东北潜伏 亲见战友饿死途中
在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除了常规军事训练外,李在德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收发电报 。
1941年到1942年,李在德多次随小分队返回东北,侦察黑龙江三江地区的日寇兵力、武器装备等军情 。再趁夜里日伪军最为松懈的时候,将情报用电报发回88独立旅 。
他们的战场有时就在原始森林里,蚊虫的叮咬暂且不说,最怕的就是电池没电、发报机故障 。好在李在德的爱人于保和无线电技术好 。电池没有电了,经他“捣鼓”一番,竟然又能工作了 。
饥饿是更可怕的敌人 。没有粮食,只能采蘑菇、挖野菜、摘刺梅果,甚至只能吃树叶树皮 。最严重的一次,她20多天没有吃到过粮食 。
不少战友就这样饿死在那里,李在德记得一位叫做李在民的战士在临死之前还在说:“我不行了,你们回去告诉队长,我死也不会叛变的 。”剩下的人饿得连埋葬战友的力气都没有,只能将他们的遗体放在树丛里离开 。
经常有战友潜回东北执行任务,遇到电报机故障发不回情报的情况,或者被日伪军发现,以身殉国 。
李在德却总是能出色完成任务,返回苏联的野营地,苏联的教官表扬她:“马露霞(李在德的苏联名字)最棒 。”88独立旅的旅长周保中也以这个战士自豪:“干得不错,应该受到表扬 。”
当年的88独立旅是一支国际旅,后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当时曾在第一营担任营长,李在德与金日成的夫人金正淑在那里结下了深厚友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