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山海关大战 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场战争

山海关大战背景是在明末崇祯年间 。参战方主要为清军和以吴三桂为首的军队以及大顺军队 。发生的地点为山海关一片石地区 。主要参战的人物有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和刘宗敏等 。
当时 , 李自成自称新顺王 , 建立国号为大顺 。同年 , 清太宗皇太极驾崩 , 清世祖福临继位 , 由于小皇帝年龄小 , 就由多尔衮进行辅佐政治 。当时明朝政府内部腐败黑暗 , 民众苦不堪言 , 各方人民纷纷起义 , 明军与农民军连年交战 。明王朝即将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 , 多尔衮洞悉入驻中原时机已到 , 便多次以清朝皇帝名义给李自成写信 , 提出想要共同攻入中原 , 而大顺军皇帝李自成并未理会 , 以上就是山海关大战背景之一 。
山海关大战背景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李自成行军之前 , 占据关东地区的清军多次对明军展开进攻 , 先后夺取了明朝重要的三城 。随后 , 李自成占据陕西 ,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听到了李自成占据陕西的消息后 , 多次示好合作遭到拒绝 , 便采纳大学士范文程的主张 , 决定将大顺军作为敌军 , 将作战目标从攻打明朝变为与李自成争夺天下 。
以上就是山海关大战背景 , 此次山海关大战也被历史学家誉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山海关之战” 。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一次重要作战 。作战结果以大顺军胜利告终 。
山海关大战过程
山海关大战过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精彩的一次战争 , 对历代历史学家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学术研究意义 , 以下为山海关大战的过程 。
山海关大战过程分为了行军、交锋、决战和结局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行军:吴三桂率领的四万大军驻守在宁远地区 , 目的是阻止清军入驻山海关 。在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马上攻入京城之时 , 吴三桂率精兵将领直抵京城 , 但为时已晚 , 京城已被攻破 , 皇帝自缢 , 遂折回山海关 。李自成胜利后 , 命令投降的士兵招降 , 吴三桂决定归顺大顺军 。去投降的路中 , 听闻李自成杀害其家人妻子的消息 , 于是改变初衷 , 拒绝投降 。吴三桂自知兵力有限 , 不能敌军 , 于是向清军多尔衮求援 。第二阶段是交锋: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了解 , 行军缓慢 。
【崇祯年间山海关大战 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场战争】四月二十一日 , 李自成大顺军与吴三桂军交锋 , 于一片石和西罗城大战 , 接着李自成率兵猛攻东罗 , 北翼城池 。同日 , 清军与吴三桂军汇合 , 多尔衮已经探清了大顺军的虚实 , 便采取渔翁计策 , 趁大顺军和吴三桂军双方激战 , 双方损失惨重后 , 一举进攻 , 后发制人 , 并最后取得胜利 。第三阶段是决战:吴三桂军队损失惨重 , 归降于多尔衮 , 大顺军采取野战方式与多尔衮清军决战 , 双方展开肉搏 , 最终大顺军失败 。第四阶段 , 结局: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后撤退 , 清军胜利 。
以上就是山海关大战过程 , 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的胜利也改写了中国接下来数百年的历史 。
山海关大战结果
山海关大战结果影响重大 , 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军取得最终胜利而告终 , 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惨败 , 李自成亦被当地武装杀死 。
山海关大战结果是由当时社会背景 , 参战的各方兵力以及复杂多变的作战过程等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中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参战方的领导战略布置 。清军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包括如下几点:第一 , 多尔衮性格老谋深算 , 手下谋士机敏 , 清军能够洞察作战情况 , 理性分析敌情 。第二 , 多尔衮领导的清军凝聚力以及作战能力超强 , 其骑兵作战水平更胜汉人一筹 。
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战败后狼狈西逃 , 此时由于骄兵而失败的李自成没有吸收教训 , 听信牛金星谗言 , 诛杀大将李岩 , 原本涣散的军心立刻荡然无存 。士兵们看不到东山再起的希望 , 纷纷逃脱 。最后在一处的地方武装势力中 , 李自成被伏而亡 。山海关大战结果关系着民族的危亡 , 农民起义时期骁勇善战的李闯王在关键时刻失利 , 自己身死的同时也使得整个中国最后沦为满清的腐朽统治 。虽然经历过康乾盛世 , 可是闭关锁国的排外思想成了整个中华民族最后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