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师湘西到上海参加淞沪抗战 4天即损失2500人
“我老娘今年95岁,鹤发童颜、思路清晰,每每说起从前的故事,老人家总有唠不完的叨叨,特别对‘昭和年世’日本鬼子侵华犯下的种种兽行,更是义愤填膺 。”嘉善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王永强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小镇轶事》的连载文章,在引言中这样说 。
【苗族师湘西到上海参加淞沪抗战 4天即损失2500人】“昭和年世”,是抗战时期沦陷区被迫使用的日本天皇年号,而嘉善是当时浙江省的第一个沦陷区 。
1937年8月9日,日军在上海蓄意滋事挑衅;13日,淞沪会战爆发 。由于嘉善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位置,从8月至11月,遭到了敌机多次强烈轰炸 。11月5日清晨,日军多个师团在金山卫一线强行登陆,嘉善告急 。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第三战区命令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调集预备11师41团、109师、128师、暂编13旅1团、62师368团等部队官兵15570余人,从11月8日到14日,在枫泾至嘉善县城一线阻击日军进犯 。这一仗,创下了淞沪大撤退的阻击战之最 。
“那一场仗,打得真是艰苦啊!”在王永强母亲的记忆里,嘉善抗日阻击战打了七天七夜,无比壮烈,尤其是128师等将士们表现出来的骁勇和顽强,让当地老百姓刻骨铭心 。
一颗颗炮弹落下来
老百姓仓皇逃命
128师的将士们大多来自湖南省凤凰县,而师长顾家齐这个名字在嘉善当地家喻户晓 。
“仗打得有多惨烈!那时候的凤凰城里几乎家家挂白幡、户户戴孝帕 。”嘉善县博物馆馆长顾国强带采访人员来到抗日嘉善阻击战纪念碑 。这个碑由嘉善县人民政府立于1997年11月8日,镌石纪事,以告慰英魂 。
如今,纪念碑两旁的松柏已高耸而立,一片葱郁 。碑上镌刻的7个头戴军帽、神态迥异的战士头像:或怒目圆睁,或皱眉咬唇,或神情坚毅,似乎在和我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王永强的母亲记得,日军第一次来轰炸是在一个天气晴好的上午,那时她还不到17岁,“我姆妈(当地方言)到东墙门去晒衣服,忽然听到头顶上有‘呼呼呼’的响声,抬头一看,有一架飞机贴着近地面飞过去,她还叫了一声:‘飞机怎么飞得这么低!’”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不一会儿,远处就传来了闷闷的轰隆声,日军的飞机往嘉善城里投下炸弹,一颗颗炮弹落下来,整个地面都在摇动,满城燃起冲天大火 。
一时间,大家人心惶惶,一对对逃难的人背起大包小包、拖儿携女四处奔散 。“大家都说要想活命,就得逃过苏嘉铁路 。”王永强母亲一家千辛万苦坐船逃到了桐乡乌镇乡下一个叫燕窝浜的小村庄 。
血肉之躯对抗飞机大炮
双方武力对比悬殊
伴随空中轰炸的,还有日军的地面攻势 。
嘉善地处沪杭线中心 。为了截断沪杭铁路和苏嘉铁路,封堵上海守军的退路,阻击中国军队支援上海守军,并进犯南京,日军陆续从金山卫一线强行登陆,分三路推进,其中日军第18师团急趋嘉善,日军第114师团直指嘉兴,妄图控制这个战略要地 。
想要争取时间,确保后方转移和淞沪战场上部队的撤退,必须在嘉善阻击进犯的敌人 。当时驻守宁波的国军128师接到上级命令,立刻日夜兼程奔扑前线 。
当时的任务是:阻击日军,坚守嘉善4天,以粉碎日军阴谋 。
顾国强翻开《嘉善文史资料(第一辑)》,上面记载着:我方军队在驻守嘉善门户——枫泾镇外围阵地时,经过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而失守,嘉善处于正面受敌 。接下来几天,日军的增援部队越来越多,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方阵地疯狂扑来 。
据资料显示,当时,在防守才两个昼夜时,128师官兵的伤亡人数就已达到了600余人 。而原因就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力量对比实在是太悬殊了!
128师师部副官唐国钧等人曾在记录这次战斗的文章中提到:“我军战士们大多用的是‘土械枪’(土枪)和‘风造枪’,其陈旧程度,用顾家齐师长的话来形容,真是‘比道台衙门口的石狮子年龄还要老一点’ 。”
据该文回忆,此后,128师将部队转移到距原阵地前方五六百公尺处,趁日军进攻前的间隙时间,抓紧构筑新的掩蔽工事,利用掩体保存实力 。
改变战略战术,打夜战、近战、白刃战
怎样减少牺牲?顾家齐下达指示: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我方夜战、近战、白刃战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 。
在防守阵地的第三天拂晓,日军出动十多架飞机进行反复疯狂扫射,地面部队则以多行横队的形式,向128师的阵地涌来 。
推荐阅读
- 丁春秋的师叔是谁?丁春秋的师叔天山童姥简介
- 揭秘民国武林十大宗师 李小龙师父
- 北魏孝文帝轶事 宽恕厨师的过错赢得了忠心
- 女侠名姝柳如是 理学大师周敦颐后代为之痴迷
- 盗墓祖师爷曾入秦始皇陵看到这个扭头就走
- 制字先师仓颉造字的故事
- 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代 为何还要霸占14岁少女
- 在古代学生学不好老师竟要被发配到边疆
- 林则徐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首倡者
- 武松有师傅吗 梁山好汉武松的师傅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