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赣会战失败的原因 依赖他国以致准备不足

浙赣会战 , 是1942年夏季 , 日军为摧毁中国在浙江前进机场 , 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主要由金华、兰溪地区战斗、衢州地区战斗、上饶、广丰地区战斗、浙赣路西段战斗、临川地区战斗、丽水、温州、松阳战斗、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等组成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中国军队机场 , 打通浙赣铁路 , 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 曾经占领衢州机场 , 但遭到严重损失 , 第15师团师团长阵亡 , 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万人。此会战后 , 日军基本达到了“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养战力的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和资材”、抢掠物资 , 并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的 。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 , 国民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依赖美国 , 胜利在望 , 曾一度表现积极 , 以攻势作战获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但在此次会战之前 ,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连连胜利而盟军则节节败退 , 特别是美、英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 , 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援助极为微少 , 因而蒋介石等人保存实力、坐观事态发展的消极抗战思想上升到主导地位 。
当发现日军第13军向浙江进攻时 , 蒋介石虽然加强了第三战区的防守兵力 , 准备在衢州地区再实施一次第三次长沙会战式的围歼反击战;但当第88军和暂9军在金华、兰溪地区坚决抗战而颇有伤亡时 , 为保存实力 , 蒋介石在战斗发展至紧急关头下达了避免衢州决战的命令 , 认为日军必如以前各次进攻一样 , 在到达目的地后即返回原防 , 因此采取了单纯的守势作战 , 事实上是放弃了浙赣路 , 将主力撤至福建仙霞岭、武夷山南北地区 , 没有采取攻势作战以歼灭、消耗日军的任何措施 。结果适得其反:为保存实力而陷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境地 , 许多重要战略据点基本上是不战而被日军占领 , 部队大量伤亡多是在突围溃退时发生的 。而且正是由于这种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的行为 , 才使日军能在浙赣路从容地占领2个多月 , 并抢掠物资 , 杀害人民;才使日军能在浙赣路畅通的条件下 , 日以继夜地向后方运送抢掠的物资 。就连日军也说:“自6月下旬以来 , 直到8月中旬 , 我军从广信、广丰附近返还 , 在这一期间 , 该方面的中国军基本上未见积极活动” , “在6月下旬我军打通浙赣线作战中 , 该方面中国军毫无作为 , 一味退避 , 我方未损一兵一卒 , 完成了打通任务” , “此后 , 动向更趋消极 , 只是考虑到我军回转” 。
当日军第11军撤退、江西保安纵队和第58军企图乘势向日军的后卫掩护部队实施追击时 , 蒋介石认为日军既已向南昌撤退 , 何必再自找伤亡 , 为“整理战力” , 竟下令不许追击;当发现日军第13军不从金、兰撤退 , 而是要长期占领该地区时 , 第三战区部署了进攻 , 蒋介石又下令停止攻击 。将这一切与此前的长沙会战相比 , 战略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此次会战失败的原因 , 也正在于此 。
5月间 , 日军第11军为策应第13军从南昌发动进攻时 , 军事委员会令第九战区将第79军及第4军从湖南调到赣东地区 , 划归第三战区指挥 , 顾祝同曾考虑将这2个军与第100军一并交付一位集团军副总司令统一指挥参加赣江以东地区的战斗 , 但薛岳拒不执行 , 仍令该军只听从他的指挥 , 以致以抚河为界 , 第九战区和第三战区仍各自指挥 。因而当日军沿浙赣路向东进攻时 , 第三战区只有第100军的第57师防守鹰潭以西地区 , 无力阻止日军的进攻 , 日军仅以1个支队(3个大队)的兵力就轻易地占领了东乡、邓家埠等战略要点 , 而且得以集中兵力(24个大队)围攻刚到临川地区的第79军 , 使这个军遭到歼灭性打击 。军事委员会在1942年5月16日就命令第九战区将第79军和第4军从湖南调至赣江以东地区 , 以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守力量 , 而薛岳未执行 。直至1942年5月31日军事委员会直接电令第79军驰赴临川 , 该军才开始东进 , 但仓促应战 , 被围受创 。当第79军一再败退、南城也为日军攻占后 , 第4军才于1942年6月13日调至赣江东岸投入战斗 。当时命令上是让第4军与第58军共同进攻临川 , 但实际上只有第4军进行了攻击作战 , 第58军仅以一部兵力佯动 , 主力仍防守赣江之线 , 防止日军西渡赣江 。结果第4军遭日军包围 , 经苦战方得以突围后撤 。日军击溃第79军和第4军后 , 7月初再集中兵力围攻第58军 。该军也经苦战才脱离战场 。1942年王耀武率部参加浙赣会战中 , 在衢州、江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 , 延缓了日军西犯的企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