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简介 明初的靖难之役是怎么爆发的?( 二 )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 。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 。”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 。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 。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 。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 。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 。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 。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 。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 。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 。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 。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 。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 。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 。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 。燕军跟踪追至德州 。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 。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 。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 。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 。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 。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 。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 。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 。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
【靖难之役简介 明初的靖难之役是怎么爆发的?】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 。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 。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 。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 。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 。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 。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 。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 。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 。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 。双方相持于淝河 。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 。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 。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 。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 。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 。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 。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 。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 。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 。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 。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 。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 。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