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纪实 毁誉参半的川军抗战名将杨森

杨森,1882年1月24日出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四川省广安龙台镇人 。
淞沪会战 铁血川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诸多川军将领纷纷通电请缨,率部抗敌 。担任国民陆军第20军军长的杨森也多次致电蒋介石,主动请缨杀敌 。杨森的请求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一个多月后,民国26年的8月13日,淞沪之战爆发,20军开拔,前往上海参加对日作战 。”
在20军向前线开拔的间隙里,杨森亲临淞沪前线一带了解战况 。一路上,他看到黄浦江上敌舰排列如山,贴红膏药的日本飞机每天轮番轰炸 。虽然将士们士气高昂,只是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太厉害,而我军火炮等重武器的配备实在太少,坦克更是寥寥可数 。以平面战术应付海陆空的立体战,血肉之躯怎敌得过猛烈的轰炸与炮火 。白天受伤的将士要等到夜晚才能运到后方救治,因为敌人一发现目标,炸弹和炮火就会排山倒海般的袭来 。杨森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报告了自己前线了解战况归来的感受 。蒋介石对他讲:敌我武器优劣悬殊,那是必然的现象,如今我们只能凭恃敌忾同仇的决心,和顽敌奋战到底!
1937年9月1日,杨森的20军从贵州徒步出发奔赴淞沪战场,他们沿着湘黔公路前进,每天都要翻越100多公里的路程,晚上宿营还要打草鞋 。一直到湖南辰溪,才乘船从洞庭湖到长沙,改乘火车到达武昌徐家棚车站,连夜渡过长江到汉口,再经汉口转郑州、徐州、南京,最后到达上海嘉定县南翔镇,千辛万苦前后历时41天之久,终于10月12日到达上海前线!尽管一路上风餐露宿,但20军的将士们一路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精神抖擞 。杨森等人到小南翔车站后,马上命令挖防空洞、掩蔽部,在南翔火车站设立军部指挥所 。部队转入大场,蕴藻浜,陈家行一带的阵地,与日军作战 。在战斗之前,杨森发表全军动员讲话,鼓舞士气 。他说:“我们20军是川军中的铁军,是全国闻名的勇敢部队,所以才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我们这次打的是国际战,是最光荣的,我们一定要抵住敌人的进攻 。如果上海这一仗抵不住,我们就要亡国,我们要为国牺牲,这是最光荣的!”
20军接防由盛宅到顿悟寺一带阵地后,当面之日军在蕴藻浜南岸部队的掩护下,趁着中国军队最前线换防,在其立脚未稳的情况下向中国守军阵地发动强攻,尽管他们不知道中国军队的番号,以为这一次猛攻最低限度也可以迫使中国军队放弃防线,向后撤退 。谁知20军作战经验丰富,丝毫不受临阵换防的影响,士兵们一进入战壕,举起枪来就射击,日军倾巢出动打冲锋,后面的20军战士干脆跳过战壕迎头给敌人一顿劈刺,于是瞬息之间,20军犹如构成了两道防线,并一波一波的涌上去,敌人不但没能夺走我方阵地,我们反倒将敌人的一道阵地夺了过来,使敌军退却到第二道战线 。老羞成怒的日本人于是调动所有枪炮,调来大批飞机轮番轰炸 。这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一直从14日的上午六点多钟打到十六日的凌晨三点,整整二十一个钟头 。杨森对当时的战场情况做了这样的描述:“那真是一场天崩地坼,日月无光的恶战,相信日本人和我们20军一样,但在那场恶战中,幸获生存的人,时今回忆仍会=还会谈兵色变 。大场附近河流纵横,一片平阳,除了沙包战壕根本没有掩蔽,而双方火力之炽烈简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一进战壕枪炮之声先就震耳欲聋了,漫天匝地硝烟弥漫,弹道如织 。硝烟弥漫,火光烛天,不知有多少弟兄被爆炸的巨响震聋了耳朵,阵地前面的沙包轰平了,他们抬出身旁的战友尸体,伏在上面做掩蔽,二十一小时中,也不晓得打过多少次冲锋,经历过若干回肉搏,吃喝排泄,一概都忘记了,即使记起,也找不到空闲来解决 。”
在守卫顿悟寺和桥亭宅一带的134师802团的千余名官兵抗击日军一直到最后关头,团长林相候身先士卒、冲出战壕与敌人死命拚杀,不幸牺牲 。林相侯是川军在淞沪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团长 。他所率802团只剩下200余人 。杨森得知林相候牺牲的消息,悲愤交加,好半天没有将电话机搁回去 。804团团长向文彬,在顿悟寺阵地与日军血战20多个小时,屡次挫败敌人的进攻,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一人;连长非死即伤,无一幸免;排长只剩4人;士兵只剩120余人 。火线上,向文彬受到蒋介石的嘉奖,军衔从中校升为少将,发给奖金6000元 。
面对战局的严酷,杨森咬牙切齿:“弟兄们的血海深仇,不能不报!20军的防地,断不容失!”他奋袂而起,亲自带着作为后备队的两个旅,用最快的速度,赶往增援 。当他赶往顿悟寺附近,前线已呈不支 。幸存的官兵们见军长杨森亲率大军赶到,欢声雷动,转身一个猛扑,以雷霆万钧之势将顽敌的凶焰霎时间扑灭无遗,几次冲锋,敌人之势已如强弩之末,于是他们急急后退,一连让出几道防线,这便是20军用血肉之躯换来的顿悟寺之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