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国力中强日弱 军力中弱日强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 , 军力中弱日强 , 中国之弱不在武器 , 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 , 日本准备充分 , 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 , 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 , 中国一盘散沙 。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 , 导致日胜中败 。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 , 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 , 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 。1938年 , 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 , 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 , 也不会灭亡 , 而是一场持久战 , 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 。毛泽东据以分析的 , 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 , 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 , 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 , 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 。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 , 得出持久战的结论 , 他的分析方法 , 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 , 首先是军力的竞赛 。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 , 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
1893年 , 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 , 将近7万人 。甲午战争中 , 日本动员了预备役 , 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 , 另有伕役15万多 。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
军队方面 ,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 , 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 , 但总数应有100余万 。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 , 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 。甲午战后的1898年 , 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 。就数量而言 , 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 , 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 , 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 。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
装备方面 , 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 , 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 。一方面 , 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 , 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 。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 , 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
其他方面 , 中国军队确实较日军相差甚远 。甲午战争时 , 日本军事制度、组织都已近代化 , 但是中国军队却沿用原湘军的营制 , 兵种单一 , 这种编制适合于双方都没有多少新武器的湘军对太平军的作战 , 但用在对外战争上 , 指挥不灵、配合不好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 , 与日军的师团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军队没有严密的指挥系统 , 没有司令部 , 没有参谋官 , 战斗部署只凭最高指挥官一拍脑袋 。诸军平时各驻一地 , 互不隶属 , 缺乏训练 , 也从未配合进行军事演习 。日本人事后总结:“清军指挥错乱 , 其龃龉冲突百出 , 而内部相摩擦 , 结局减弱对敌之战斗力几何 , 未可知也 。”
军人教育水平方面 , 中日军人教育水平相差悬殊 。日本陆军高级军官有一半或进过本国军事学校、或到西欧学过军事、或到欧洲考察过军事 。而中国陆军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进过新军事学校 , 他们大多是行伍出身的旧式武夫 。中国武备学堂虽也培养出一些学生 , 却没有给他们指挥军队之权 。日本教育普及率很高 , 因此日本士兵的教育程度也比中国士兵高得多 。近代的战争不仅需要新的武器 , 更需要近代的战略战术 , 需要懂得近代战争的规律 , 而近代战争的知识要有知识的人并且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 。清军战术上策略上屡屡失误 , 决非偶然 , 是因为中国军官不懂近代战争 , 其受教育的水平太低 。
海军军力方面 , 战争爆发时 , 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 , 鱼雷艇37艘 , 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 , 鱼雷艇12艘 , 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 , 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 。海军的编制、军官教育程度比陆军较为近代化 , 与日本差别不大 , 但与日本相比 , 尚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弱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