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胜利秘诀 日本派大批间谍监视李鸿章

甲午战前数年 , 日本军部即向中国派遣大批特务 , 组成庞大的间谍网 , 搜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山川、风俗人情等各方面情报 。其中有个叫神尾光臣的“中国通” , 专门监视李鸿章的行动 。
从战前高升号运兵船的行踪 , 到大战中的兵力调遣 , 到战后马关谈判期间李鸿章与朝廷的电报 , 中方密电在日本高层眼中无秘密可言 。
甲午战争之前 , 中方的高级电报密码被日方破译 , 这是导致清军在战前、战中、战后军政各方面陷入被动的重要因素 。作为当时最先进、最昂贵的通讯技术 , 清朝方面对电报密码的保密当然也是很重视的 。那么 , 日方情报部门是如何破译这个密码 , 获得最高端机密情报的呢?
电报密码失密造成中方惨重损失
日方破解中方密电码后 , 作为国家最高机密 , 仅限定几个当事人知道 , 甚至绝大多数高级官员都并不知情 。尤其让日本政府窃喜的是 , 中方在多次谈判期间没有更换密码 , 居然继续使用公使馆已经失密的电码本 。这使日本战前即掌握了清廷出兵朝鲜的战略意图 。
1894年7月 , 日本破解了中方电报密码1个月后 , 清军雇用“高升”号等英国轮船 , 秘密向朝鲜牙山运兵 。由于行动电报被日军破译 , 日本舰队发起偷袭 , 造成清军损失惨重 。黄海海战前 , 日军又从破译电报得知北洋海军将于9月15日运兵在大东沟登陆 。于是 , 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附近设伏 , 导致北洋水师惨败 。李鸿章赴日谈判时 , 因日方破译了中方的电报密码 , 李与北京往返的密电内容及中方割地赔款的底线 , 全部为日方所了解 , 因而整个和谈的进程都在日方掌控之下……
对电报密码失密的途径 , 历来有各种说法 。
日本间谍成功渗透? 语言、电报专家联手破译?
甲午战前数年 , 日本军部即向中国派遣大批特务 , 组成庞大的间谍网 , 搜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山川、风俗人情等各方面情报 。其中有个叫神尾光臣的“中国通” , 专门监视李鸿章的行动 。
战争前夕 , 驻天津的日本领事每天“派奸细二三十 , 分赴各营各处侦探 , 并有改装剃
发者” 。一些要害部门如电报局、
军械所 , 都混进了日本间谍 , 一些李鸿章
的往来机密文电和密码都落入日本间谍之手—按此说法 , 电报密码的失密之责 , 当然要落在李鸿章及其身边人这里 。
这种说法存在了很多年 , 直到甲午战争期间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生前所著回忆录出版 , 才有了细节更丰富、看起来也更接近真相的第二种说法 。
据宗泽亚的《清日战争》一书引日方史料披露 , 伊藤博文死去30年后 , 其遗著《机密日清战争》悄然在内部印刷发行 。其中讲了这样一件事:1886年8月 , 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长崎 , 期间发生了一件清军水兵与当地警察冲突的恶性治安事件 。事件中 , 一个名叫吴大五郎的人 , 偶然拾到了一本中国人的小字典 , 小字典内的汉文字纵横两侧 , 标注了0、1、2……9的小数字 , 电信专家立刻判定:这是清人电报用汉字译电本 , 从译电本中数字的组合规律 , 他们很快掌握了中方制造密码的方法 。
1894年6月22日 , 外相陆奥宗光设圈套 , 故意给清廷驻日公使汪凤藻递交了一份用汉语书写的政府文书 。次日 , 日方电信课就顺利截获了汪凤藻向总理衙门报告该文书的电报 。时任电信课长的佐藤爱麿凭以往的破译经验 , 结合早年掌握的清人制造密电码的方法 , 仔细对照研究汪凤藻密电的内容构造 , 佐藤最终成功破译了清国公使馆的电信密码!
吴大五郎其人:学者还是间谍?
但伊藤博文这个说法的疑点是:是谁因为斗殴丢了作为辅助密码本的字典?再说谁会带着这么重要的东西在日本军港上岸?吴大五郎是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拾到”宝贝字典的呢?
甲午战争期间 , 中田敬义是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的秘书 , 根据他在1938年的回忆 , 得知吴大五郎不是“拾到”中国电报明码小字典的 , 日本外务省本就有这本书 。吴大五郎是在骚乱期间利用截获的中方电报 , 参照中国字典等资料 , 开始了对电报密码的破译准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