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事件 清政府被列强宰割时难得一次胜战
198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惶惶如世界末日来临,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 。这不仅仅是因为中日战争之后留下了的巨大经济压力,更多的是因为千年以来被称之为倭寇的日本人,居然彻底打败了称之为“龙的子民”的泱泱中华 。
当时国人感慨,天朝败给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列强也就罢了,可小小的倭奴都能把天朝打的七零八落:大清王朝究竟是怎么了?
举国上下皆绝望,但历史车轮滚滚,不会因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只能在绝望中找寻希望 。可这个希望太弱小,太无力了!
国人把翻身的希望寄托于戊戌变法,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
而后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反洋人,反洋物的义和团运动,见到所有带洋的一律杀杀杀,完全摒弃西方的一切 。
如此转变是不是太快了?大清王朝的决策机构究竟是怎么了?
从百日维新失败到清政府向世界十一国宣战,仅仅两年时间,怎么突然就从借鉴西方政体,经济技术变成要“挑铁道拔电干,紧急毁坏火轮船”(义和团标语)了呢?义和团没文化和眼界,加上脑子发热,不懂是是非非,难道清王朝也傻了?
显然不是,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权利斗争,慈禧与光绪,守旧派与洋务派,洋务派与维新派,清政府与西方各国的势力斗争,让京城内无时无刻暗流涌动 。
然而,在此背景下,一个西方国家的挑衅让清政府对外态度立刻从软弱转变到强硬,以至于给了清政府勇气,让怕洋人怕的像老鼠一样的慈禧向十一国宣战!
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中国 。德国占据山东,日俄窥伺东北,英国占领长江地区,法国在西南部不断挑事 。用“万方多难”来形容当时的清王朝实在不为过 。
就在这时,意大利人坐不住了 。他们的邻国都在中国抢肉吃,所以他们也开始打起了中国的主意,去晚了就来不及了!
于是,意大利的远征军浩浩荡荡的来了,要求租借三门湾地区 。
三门湾地处浙江沿海,是天然的海港 。意大利之所以决定对华租借海港,一则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从而向远东扩展势力,二则希望转移国内矛盾,以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 。
在决定开战之前,意大利驻华公使马迪讷给清政府发了一份最后通牒,要求租借三门湾,但是清政府此时也算是开关近60年了,了解意大利的实力,于是强硬的选择了拒绝 。
意大利的最后通牒被拒绝之后,政府竟然以最后通牒是驻华公使的个人行为并没有征求意大利政府的同意为由收回了最后通牒:最后通牒都发出去了,居然又收了回来,世界各国都笑了 。
意大利政府看软的不行了,便决心派兵强占 。可是,此时的意大利正陷入了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不得脱身,国内经济也因为战争而千疮百孔,根本没有发动一场战争的经济实力 。于是,意大利政府决定通过炫耀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
意大利把军舰开到了三门湾附近,声势浩大的溜达起来 。
但与之前受到外敌入侵不同的是,清王朝对此事的反应竟然出奇的一致,把意大利打回去!
之所以是这样的反应,首先是因为清王朝摸清了意大利的实力(不然早慌了) 。如果对意大利妥协,那么会进一步引发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而后无路可退无地可割,就没清王朝什么事了 。
再者,舆论也要止不住了 。一败再败,什么时候是个头!
所以,难得的一次,君臣甚至包括民众,同仇敌忾,与来犯之敌拼死一战 。
清政府做出了以下几点布置,第一:禁止地方官员与意大利军队私下媾和 。第二:要求一旦战事一开,各方军队互相支援 。第三,授予各地督抚便宜行事之权 。也就是一旦意大利发动了战争,地方长官没必要请示中央,可直接与之一战 。
这三点相比于几十年前的鸦片战争,实在是强硬了很多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清政府在挨打中得到了教训,也做过一些改变 。但是这些改变,太肤浅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达到改变国家命运的地步 。
另外,清政府派出北洋水师南下以对抗来犯之敌 。被日本打垮的北洋水师,虽然在几年间有过些许恢复,但毕竟是没有多少战斗力 。就是这被日本打剩下的几艘战舰,意大利人见到居然也惶恐不已 。
推荐阅读
-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 杨文干事件内幕 秦王李世民为权力陷害亲哥哥
- 盘点古代史上四次焚书事件 不止焚书坑儒
- 历史趣闻 揭古人因吃饭引发的大事件!
- 红楼大究竟谁是绣春囊事件的幕后策划者?
- 震惊全香港“狐仙杀人事件” 动物的灵异事件
- 最昂贵的偷情 北凉因偷情引发的一起灭国事件
- 横渡之约是什么事件?横渡之约的背景是什么?
- 水浒中三起好汉虐杀美女事件 杀女人为突出英雄
- 图 古代吃人事件 古代美女是怎么被吃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