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的启示 孟良崮战役我军为何胜利?
孟良崮战役的启示: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 。但一九四七年五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二十四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四十五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 。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
一九四七年四、五月间,国民党四十五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二十七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 。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 。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 。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三万两千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两个师都只相距十多公里 。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 。更何况,国军四十五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一百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
然而,对国民党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 。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四十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 。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十来公里,远也不过一百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 。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二天都不成问题的 。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
【孟良崮战役的启示 孟良崮战役我军为何胜利?】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四十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四十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五月十三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 。经过十四、十五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一点五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 。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一万两千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 。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解放军军心很有些紧张 。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