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抗战失败的原因 缺乏政府但对其的各种支持

1931年9.18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几乎未遇抵抗,大踏步的公然侵略中国 。武装占领了辽、吉两省,并有侵占整个东北三省的战略企图 。
那么距9.18事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在东北松嫩平原上,以东北军马占山为首的中国黑龙江政府以及地方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在黑龙江的门户齐齐哈尔嫩江桥一线,进行了有组织,且经过周密部署、统一指挥、武装公然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场极为惨烈的军事斗争 。
虽然江桥抗战,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是虽败犹荣的一战 。它打破了日本关东军,未遇抵抗、兵不血刃占领东北全境的天大笑话 。打出了中国军人守土为国的决心,打出了中国军人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 。
要说起江桥抗战失败的原因,首先不可不提的就是军队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 。
从1930年中原大战开始,张学良调集东北军主力入关,武装调停中国内战,东北三省的精锐驻军,就不断被调入关 。1930年中原大战以后的张学良,可谓志得意满,不论是军队的实力,还是个人的声望,均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
【江桥抗战失败的原因 缺乏政府但对其的各种支持】转过年1931年初期,张学良又为了讨伐石友三叛乱,再度征调大批东北军精锐,南下入关 。这其中就包含了当时驻扎黑龙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防军两个旅,东北步兵独立第29旅、东北步兵独立第30旅两万多人 。
这些部队的用途,本是用于防御苏联入侵中国的精锐之旅,重武器齐全、士兵作战素质和能力也较高,满编满员、给养充足,甚至还装备了装甲车等先进武器 。
最后留在黑龙江境内的,都是地方的省防旅,主要用途就是镇压、剿灭黑龙江境内的土匪武装和小股反政府的势力 。
它们没有重炮,没有用于组织有效进攻的重武器支撑,单兵武器都是从国防旅中,淘汰换下来的老式步枪,小型山炮、野炮也是陈旧不堪,且炮弹数量及其有限 。就是这样一支黑龙江的军队,在日本人准备夺取黑龙江之时,还七零八落的分散在黑龙江各地,捏不成拳头!
而嫩江桥这个进入黑龙江的门户,和日军必争的军事要地,当时仅有一个徐宝珍的卫队团,大约两千人左右,在此防御 。
临危受命的马占山旅长和他所辖的骑兵第三旅,于十月中旬从黑河开赴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就职黑龙江政府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此时,他才以黑龙江最高指挥官的名义电令,苏炳文旅、张殿九旅、吴松林旅、苑崇谷的兴安屯垦军,以及程志远旅,除部分部队留在原驻地外,主力向省城齐齐哈尔方向靠拢,后又电令各部队开赴,嫩江桥、三间房、汤池、昂昂溪一线 。设置了三道防线,摆出了誓死武装保卫黑龙江的强硬姿态 。
同时也激起了黑龙江民众的抗日热潮,起初黑省百姓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后来全国各地的援马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 。
银元、粮草也都十分充足,从这一点看,同日本关东军相比的确是一个优势 。而后来日本人在江桥战役中,有一小段时间里,因为长春、四平、洮南等地的军粮、物资跟不上,反而让被攻击的中国军队的骑兵反攻击 。进攻态势由进攻瞬间转入防守 。
所以江桥战役中,日本关东军的损失程度,让关东军司令,甚至日本陆军部自己都震惊的原因就是,黑省军队守家待地,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吃的、喝的不用担心,挖掩体、工事,民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都自愿为中国军队服务 。
士兵们穿的暖、吃得饱,精神振奋、军心稳定,以马占山为首的东北军高级将领,几次亲自奔赴第一线,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同战士们在一起作战 。
有句古话说,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 。这就必然会展示出这支部队最强大的战斗力、和最大的作战潜力 。
有人会说东北军是窝囊军,一枪不放丢了东北 。其实我认为主要原因应该是看将领的,军队都是能打仗的,只看将领想不想打,为什么说国民党军队作战总是失败 。上峰让打,那就打,但是打还有很多种打法,是拼命打、是尽力打、还是应付着打、还是像演戏一样打给上面看?将领在指挥上要是不真打,应付局面,那就是逢战必败的事了!
如果九一八北大营第七旅,有马占山这样的魄力,历史当然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马占山的部队,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银元,也不缺军心、民心,但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我想主要就是武器和弹药,马占山作战之前当然知道自己的弹药能维持到一个什么程度,一个什么限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