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失败的原因 武汉会战若干问题战略分析
武汉会战从持久消耗的战略上看,仍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但在战术战斗方面,缺点的地方还是很多 。而且失败的情形,属于偶发的过失者少,属于覆辙重蹈者多 。语有云“失败为成功之母”,这是说纠正过去失败的经验,自然可以达成后来的成功 。但如前车之覆并不足以为后车之鉴时,则反复失败的悲剧自不能免 。
中间指挥单位过多,就是历次会战失败的一大原因 。这一痛苦的经验,我们老早就知道得很清楚 。但到武汉会战时,中间指挥单位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更加多了 。师上有军、军团、集团军、兵团,以至战区长官部,真是极叠床架屋之能事,欲其不误事机,又如何可能?争名誉、争地位,是官僚主义的遗毒,然而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如不因势利导,可能引起离心离德的后果 。为了团结抗战,两害相权取其轻,叠床架屋的安排,正是有所不得已 。对于这个问题,我曾提出“自请降级”的建议,也很难得施行 。所以终抗战之世,指挥单位太多的问题,一直未获解决 。
【武汉会战失败的原因 武汉会战若干问题战略分析】作战的唯一要诀,就是争取主动,就是要“制人而不制于人”,在战略上是如此,在战术上也是如此 。沪战的最大成就,就是在战略上我们已经做到这一点;但是谈到战术,则主动落到我们手里的,可就绝无仅有了 。本来抗战只是被迫而起的应战,本质上是以弱敌强不得已的被动战争,所以在战略上我们不能不取守势,然为争取主动,又不得不在战术上取攻势 。这一辩证式的原则本极正确,可是轮到实行,就往往无所措手 。
《孙子·虚实篇》:“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这真是微乎神乎,谈何容易 。普通都是能攻者始能守,今我既取守势战略,足见其战略攻势之不可能,不能攻之守,欲使“敌不知其所攻”难矣 。故不能攻之守,必采多为之备的守势,其结果就是“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此即所谓备多力分 。在备多力分情形之下,难合“五则攻之”的条件,又安能战术上取攻势乎?战略上既取守势,战术上又难取攻势,其必无往而不陷于被动,乃为不证自明之事 。被动是兵家
三军联合作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即已发展成功的新形势 。因为我们没有海军,长江非但不是我们的“天堑”,反而资为敌用,牵制了我们大量的江防部队,结果还是防不胜防,可笑之至 。而沿江重镇,在敌海军炮火协同轰击之下,尤感不易守御,这是武汉会战和淞沪会战同有的一大劣势 。至于我们的空军,战斗意志虽然很强,可惜兵力悬殊,制空权始终操在敌人手里 。所以在阵地作战的士兵,终日在敌机威胁之下作战,倍增攻击上的困难,尤其补给增加困难使士气也因此大受影响 。因此,使我们得到一个教训,就是:三军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的一个特质,没有强大海、空军配合的陆军,纵然精锐,也终归无济于事 。
推荐阅读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 中国古代著名男宠 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东北军阀张学良轶事 学庞德死战却失败弃棺而逃
- 秦朝大将章邯的战略决策失败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 淞沪会战秘闻 伪满洲国军队代替日军成为前锋
- 随枣会战简介 我军层层阻击最终将日军击退
- 街亭之战简介 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会失败?
- 胡林翼劝说曾国藩当皇帝为何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