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幻有的宇宙(3)



真空幻有的宇宙(3)



  1. 但是 , 根据量子理论 , 物质的产生是因为意识的观察才有的 , 如果没有意识的观察 , 物质就不成其为物质 , 可是此时谁又正在观察谁又正在“看”呢?如果我们不想陷入无限因果链的话 , 我们也只能从宇宙自身去寻求答案 ,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这绝对真空的宇宙中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 。 我们知道 , 意识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那就是有获取外在信息的能力 , 知识和经验的储存 , 以及外在信息和所存信息的比对 。 所谓“识”就是了别 , “了”是知道 , “别”是判别(注意是判别不是分别 , 两者的区别后面会说明) 。 那么绝对真空的宇宙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呢?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 , 量子场的场强和场差都是以真空零点为基点上的 。 “了”对应的就是场强 , 而“别”则对应的就是场差 。 由于宇宙绝对真空 , 故这种场强和场差只不过是一种本体为空的信息而已 , 也就是说场强和场差与真空零点都是本体空而同体 , 因此 , 任何场强和场差的变化也必然被同体的真空零点所“感知” 。 打个比方 , 宇宙绝对真空就犹如平静的湖水 , 而场强和场差及其产生的能量起伏就如同湖水的波澜 , 可见 , 绝对真空具有感受(接收)外在扰动(信息)的能力(佛教称之为觉) 。 那么真空零点是否有存储能力呢?我们知道 , 识的判别就是真空零点周围的场差 , 而场差是真空零点本具的特性 , 其具有恒久不变的特性 , 因此真空零点的存储能力也是其本具的 。 前苏联物理学家认为 , 绝对真空中没有真实的粒子 , 而是电子和正电子的圆波包在一种特殊状态下的表现 , 而正负电子对的真空是以这种圆波包的互相嵌入状态相对应的 。 这种圆波包的互相嵌入状态称为“菲顿”(这不说的就是太极图吗?) , 其产生的挠场效应的特点之一就是挠场具有记忆作用 。 真空零点具有记忆 , 也可以从宇宙具有无限空间上得到佐证 , 因为每次的能量波动(旋转的场差)在无限空间之“河”中产生的“涟漪” , 会不断地在无尽的空间中永远地延续 。 由于宇宙无限 , 则无论其距离有多么遥远 , 它的”痕迹”也会永久的“刻”在其共同的宇宙绝对真空的本体上不会消失 , 无始以来的宇宙万有形态以能量波的叠加态的形式 , 则毫无例外的被宇宙这个无穷大的记忆载体所储存下来 , 而宇宙本具的宇宙万有形态的场差与真空零点所感受到的场差之间的差异使真空零点本身具有了识的功能成为可能 。 这太令人吃惊了!绝对真空的宇宙竟然在无任何外因的情况拥有意识!而产生物质具有意识的观察者就是宇宙自己!如果按照量子理论意识产生了物质 , 而一切有情(意识)的众生的组成身体的物质又都是宇宙本具的识所产生的结果 , 那么宇宙的识必然就是一切有情众生共通的根本识⑥ 。 此根本识佛陀称为“自性”、“本性”、“觉”、“心” , 道家称之为“元神” 。 又因为识是真空宇宙本有的特性 , 所以无始以来宇宙的识、物质和一切有情众生就同时存在 , 换句话说 , 宇宙万有就这样无始无终地一直存在着 , 而宇宙绝对真空且真空零点与无限的宇宙同体而遍满空间一切处 , 则根本识也遍满宇宙空间而无所不在 。 道家曰:“天(宇宙)人(泛指一切有意识的众生)合一 。 ”《庄子·内篇·齐物论》曰:“天和地与我共生 , 万物与我为一体 。 ”佛曰:“天上地下 , 唯我独尊 。 ”即宇宙就是众生 , 众生就是宇宙 。 因一切有情都具有此识 , 故众生也都具有佛性 。 或许有人会问 , 难道识不依附于肉体而存在吗?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 识是真空宇宙本身具有的特性 , 而量子理论意识导致物质的产生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客观成为主观的被动附属物 , 这就意味着意识并不需要依赖物质而可以单独存在 。 因此 , 佛陀在《楞严经》中通过对阿难的”七征心处 , 十番显见”⑦开示 , 我们的见识功能如同宇宙虚空本性一样 , 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 无有形象 , 无方所 , 寂(体空)而常照(了别) , 照而常寂 , 遍十方界 , 既使我们的形体消灭(死亡) , 也会由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业力⑧引导我们趋于六道⑨轮回 。 故有天堂地狱之说 。 可见 , 道家所谓的“出阳神⑩”和佛家的“意生身?”的功夫也绝非无稽之谈 。 量子理论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 , 科学成为具有宗教性质的佛教、道教的完美佐证 , 两者的融合意味着 , 未来科学研究的着重点将从被动的客观物质转为主动的人的主观意识 。 因此 , 我们对自己意识了解得越透彻 , 就越接近于宇宙的真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