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些事儿 慈禧光绪成为最早的蜡像模特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05年向社会公布了清代电报档案 , 里面记载了清朝末年法兰西博物院制作并展出慈禧蜡像的一些情况 。当时清廷上下 , 包括慈禧本人 , 对蜡像艺术了解不多 , 所以很难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蜡像事件”导致了中法两国外交部门多次接触和交涉 , 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
法国人为什么非要制作慈禧和光绪的蜡像呢?说来话长 。
据清宫电报档案记载 ,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 素以世界强国自居的法国军队 , 在镇南关惨遭清军痛打 , 一败涂地 , 使得发动战争的法国内阁 , 土崩瓦解 , 集体辞职 。法国民众开始对中国有所了解 , 知道中国有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太后叫慈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 法国民众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知道了中国还有一位准备效仿西方政治的年轻皇帝叫光绪 。于是 , 法国的蜡像艺术家广泛搜集两人的画像及各种图片 , 制作了中国太后和皇帝的蜡像 , 并在巴黎、伦敦等几座城市巡回展出 。用蜡制作的慈禧 , 竟然栩栩如生;身穿龙袍的光绪 , 更是红光满面、呼之欲出 , 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人们驻足观赏 , 品头论足 , 有高谈阔论的 , 也有窃窃私语的 。
然而 , 在这些游客当中 , 却有一个中国人 。根据现有材料推测 , 此人应是爱新觉罗·载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外务部派载泽等人赴日、英、法、美、比诸国考察政治 , 载泽一行借机游玩 , 在法国博物院看到了太后、皇上的蜡像 。他的眼光与那些外国游客不同 , 目睹了本应母仪天下的慈禧太后 , 居然位列各色闲杂人物当中 , 任人指点 , 深感有失大清国的体面 。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载泽回国后 , 立即报告清廷外务部 , 说法国人制作太后、皇上蜡像 , 问题很多 , 主要有三条:一是不像真的 , 形象不好;二是服装粗糙 , 用玻璃代替珠宝 , 质量低劣 , 完全不符合朝廷规定的款式;三是慈禧的形象与光绪相比 , 不够突出 。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因为戊戌变法失败 , 而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 但仍颇受洋人青睐 。即使在囚禁期间 , 慈禧仍然迫于压力.要光绪走出瀛台 , 与洋人见面晤谈 , 以示政权稳固 , 国泰民安 。这样一来 , 蜡像问题似乎具有了深奥的政治含义 , 于是清朝政府的外交部门与法国外务部开始了艰难的交涉历程 。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清廷动用了当时最为先进通讯设备——有线电报 , 用于中法之间的交涉 。外务部曾多次给“出使法国大臣”刘式训发电 , 指挥其在法国的行动 。例如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 发出的第一封电令 , 就大有讲究 , 寥寥数语 , 言简意赅 , 要求刘式训 , 知照法国外务部撤除蜡像 。电文说:“泽公面称 , 前游法国博物院 , 见有慈禧、皇上蜡像 , 并非真像 , 衣饰亦不如式 , 希婉达外部 , 令该院撤去 。”以后又通过电报 , 你来我往 , 中法之间互相扯皮 , 双方似乎是打起了持久战 。查阅光绪三十二年以后的电报档案 , 不难看出 , 中法交涉 , 不仅耗时费力 , 而且只有过程 , 没有结果 。至于蜡像的最后下落 , 当然也就成为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谜案了 。
【清朝那些事儿 慈禧光绪成为最早的蜡像模特】清末出现的这一风波 , 在蜡像艺术发展的历史上 , 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 。说起蜡像最后竟然漂洋过海 , 传到了中国 。据说正是在中法“蜡像事件”以后 , 一些旅欧华人以邮寄的方式把蜡像和蜡像艺术介绍到国内 , 但没有引起国人广泛的注意 , 只是出现了一些蜡质的水果和工艺品 。直到“文革”时期 , 为了支持当时的“工宣队” , 毛主席曾经赠送给工人阶级一枚芒果 , 用蜡复制 , 分发全国各地的部队、机关、工厂和学校 , 供人瞻仰 , 扩大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