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武将对阵时有没有单打独斗的?( 二 )


人们知道,在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中,主将是不允许亲临第一线杀敌作战的 。因此即可反知,凡需要主将亲自上前线杀敌的战争,其战争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 。但是有的部落人员并不十分多,在战争中总是落于下风 。于是,为了在群殴中获胜,也就发明了“战车” 。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三个人 。主将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其他辅助武器)居右,中间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 。三个人和四匹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铠甲,一应护具到位,全副武装,这样才不至于冲进敌阵时轻易受伤,(有时甚至马头还要带剑) 。长戈,有多长呢?一般是人体的3倍,大概至少也是5米开外的超长家伙!敌人根本难于近身 。戈头前面那个既像矛又像镰刀的东西,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 。作战的时候,无论对方召聚了多少人也不怕!战车驾驶员熟练的赶着马儿专往对方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了进去 。
紧接着,战车上的两个身材壮硕臂力过人的将领,一左一右,同时挥舞着超长的长戈,狂刺乱扫,就像在乱茅草堆里割草一样 。所有的敌人,都被视为草芥,将会在瞬间内,搠翻在地 。主将冲锋在最前沿,口里大喊着“跟我上!”马上,紧紧跟随着战车的众多士兵们,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们,一个个的就地处决掉! 一辆战车如果只带着一千个士兵进行冲杀,那么,干掉五六千甚至上万个敌人也不在话下 。如此强大的威力,完全取决于战车及两个操戈的将领 。而紧跟战车的士兵们,则只能起到配合作用 。他们心情紧张的紧紧地跟随着战车,既不敢冲的太前,也不敢落的太后,战车胜,他们就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鸟兽散 。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 。
当双方都有战车的时候,就要比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而双方的士兵都会自觉的躲在双方的战车之后,谁也不敢轻易冒头 。这样一来,两军决战,士兵在后,主将在前 。两边的主将都在高呼:“跟我上!”两边的主将也都冲在了战场的最前沿 。战车,专寻敌人的战车去冲 。将领,专寻敌人的将领去杀 。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与战车的较量,将领与将领的过招 。如果某方的战车翻了,或将领死了 。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士兵们很自然地也就会或逃或降或死 。主将专找主将决斗 。主将胜,则整军全胜;主将败,则整军全败 。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吧!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常危险与愚蠢的了 。纵观数千年古代战争史,作战的方法在不断的淘汰与更新,主将也从原先最前沿的危险位置上,逐步后移,一直移到了最后面的安全位置上 。那种雄性的号召“跟我上!”也最终演变成了冷酷的命令“给我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