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 800陕西冷娃跳黄河
70多年前,千余名陕西军人在黄河滩边与日军肉搏之后,跳进黄河不愿被俘 。这本该如“狼牙山五壮士”、 “八女投江”一样深入人心的抗战往事,却直到近年才被民间人士一点点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 。
公元1939年夏天麦子黄时,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滩上,残阳如血,黄河声咽,热风猎猎 。800个陕西冷娃与日军肉搏之后,走投无路,不愿受辱,宁愿赴死,朝西北方向的老家拜了三拜,纷纷跳入眼前泥汤似的黄河水,一位旗手用旗杆刺穿一名日军,将其压入黄河底,同归于尽,西北军旗帜在水面上猎猎招展……
这是张君祥等陕西本土作家首版于2004年的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中的描写 。陕西作家陈忠实在该书序言中着重引述了这一壮烈图景 。“陕西八百壮士跳黄河”这段“历史”,首次以带有文学色彩的演绎始为更多人所知 。
“陕西冷娃跳黄河”是否确有其事?到底是800人还是多少人跳了黄河?他们是一起跳入还是以怎样的形式?这样一段往事为何被淹没多年?
177师臂章
译电员的秘密
“过几十年形势变了,这件事可能会震动世人的 。”1980年代的一天,山西垣曲县谢村人车国光对朋友王华兴说 。
车国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三十八军中尉机要参谋和译电员 。第四集团军前身是参与过“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带领的陕军17路军 。军中的战士绝大多数为陕西人 。
1939年至1941年三万陕军驻守山西中条山、黄河沿岸抵制日军 。陕军跳黄河,就发生在中条山保卫战中 。
作为一名译电员,车国光曾在后方亲历中条山保卫战最惨烈的“六?六战役”,掌握了不少电文信息 。陕西兵娃“跳黄河”的惨烈往事最令他不能释怀 。
山西与陕西以黄河为界,而黄河东岸,则有一座山脉,叫中条山 。1937年,日军在占领南京以后,蒋介石带着国民政府前往重庆 。阻隔日军西进陕西、攻占重庆的正是黄河与中条山这两道天然屏障 。
1938年7月,蒋介石调集第四集团军东渡黄河,赴山西南部中条山、黄河沿岸狙击日军 。日本媒体刊登漫画称,蒋介石此举一石二鸟,一是让这支“杂牌军”守黄河,二来也是消耗这支自己一直有心结的部队 。
1939年至1941年,陕军在中条山抗战三年,武器落后,后援匮乏,损失惨重,但一直死守阵地,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却很少受到当时政府的嘉奖,也极少登上当年的报端 。
“六·六战役”是“中条山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日军出动3万人部队,发动9路分割包抄,飞机大炮轰炸,来势汹汹,目的是夺取黄河军事要塞茅津渡,以便渡河 。经过13天激战,最终,陕军两万多人以牺牲8000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 。
“跳黄河”就发生在战斗过程中、未能突围或被逼上绝路的官兵中 。
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为鼓舞士气,“胜利”被“放大”,而惨烈的牺牲代价则被有意地“忽略”了 。壮烈的陕军跳黄河,在当时就被有意识地“忽视”了 。
抗战胜利后,车国光加入胡宗南部队 。国民党撤退时,他没有跟去台湾,成为“俘虏”,后经思想改造,到铁路上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查干部”,车国光参加过“胡宗南”部队的“旧案”被翻出,他被遣送回山西老家,当了几十年农民 。“文革”期间,因他曾在胡宗南部队当译电员时救过共产党员,才未受到太多迫害,但对“过去”的历史从此闭口不提 。
“文革”结束后,车国光被平反,成为垣曲县政协委员 。他曾亲历过抗战,又有文化,因而受邀撰写过不少关于共产党在38军的地下工作的文章 。
但他心里一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 。
上世纪八十年代,车国光认识了垣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华兴,两个人渐渐变成知己 。车国光对王华兴讲起“六·六战役”和陕军“跳黄河”的事 。
王华兴家就住在黄河边,“六·六战役”的时候,他八九岁,也听过大人们说“黄河上漂尸体漂了三天三夜”的事,只当一个可怕的传说,如今听车国光一讲,才知是抗日士兵跳了黄河 。
震惊之余,王华兴鼓励车国光:你应该把自己知道的写下来啊,写吧,不会有问题的,这是好事啊,是打日本 。
1986年5月,车国光首次将自己的这段回忆记载在《垣曲文史资料第二期》上:本日(1939年6月6日)下午五时许,进攻九十六军敌之主力将我一七七师压迫于方家村、许八坡、老庄黄河沿岸,经白刃战两小时,因众寡悬殊,损失惨重 。该师除一部分由陈师长率领向敌后突围外,大部分经过肉搏以后跳入黄河,壮烈殉职官兵计一千五百余人 。
推荐阅读
- 抗战英烈周卓然 誓死抗日牺牲在中条山的骑兵少将
- 萧皇后天生丽质娇媚迷人 60年中迷倒6位皇帝
- 郑成功竟是热死的 收复台湾次年中暑 当天身亡
- 公元755年中秋节 唐玄宗给杨贵妃许下什么承诺
- 抗战英烈武士敏 中条山战斗杀身成仁的国军军长
- 无数华侨被杀 1604年中国出兵传闻震动菲律宾
- 2014年中国考古有哪些重要发现?
- 1945年中国境内的200多万日本人 最后都去哪了?
- 中条山战役解读 为什么日军必须要攻取中条山?
- 1974年中越“海上拼刺刀” 解放军收复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