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柯棣华 被誉为“又一个白求恩”的医生

柯棣华是毛泽东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 。他是印度人 , 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 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 , 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
柯棣华 , 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 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镇 。柯棣是他的姓 , 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 , 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 。
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 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 。1936年 , 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 。1937年 , 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 , 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 , 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此时 , 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 。
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 。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 , 但他们却对国民党百般丑化的共产党产生了向往 , 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 , 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 。同年秋 , 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 。毛泽东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 , 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 , 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 。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 , 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 。”1940年3月 , 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 , 随部队转战数千里 , 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 。在百团大战期间 , 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 。1941年1月 , 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
【抗战英烈柯棣华 被誉为“又一个白求恩”的医生】当时 , 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 , 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 , 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 。当时 , 他通过认真学习 , 不但能用汉语对话 , 还可以阅读中文报纸杂志 , 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 。1941年11月 , 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 。翌年 , 他们生了一子 , 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 。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 , 他提出入党的要求 。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 , 这位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2年夏 , 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 。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 , 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 , 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 。同年12月 , 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 , 不幸逝世 , 年仅32岁 。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 , 民族失一友人 。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 , 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
新中国成立后 , 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76年 , 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