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战揭秘:9兵团血战长津湖缺少棉衣真相( 三 )


【朝战揭秘:9兵团血战长津湖缺少棉衣真相】由以上可见 , 由于志愿军入朝初期后勤能力非常薄弱 , 且美军掌握完全制空权 , 采取毁灭性轰炸的方针(每日几百架、几百次轮番地侦察扫射与轰击 , 夜间也至少有四五次大量投掷高度燃烧弹 。敌机可低飞到碰坏高压电线杆 , 低飞到扫射汽车装运弹药爆炸而击毁敌机本身) , 因而部队最急需解决的给养和弹药亦面临极大的困难 , 冬装问题自然更加无法解决 。虽然后方物资有储备 , 东北军区或分部后勤报告前送的物资有多少多少 , 但真正到达一线的数量有限 。即使是先入朝的十三兵团部队也有类似问题 , 如三十八军后勤部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报告中抱怨:“东后及分部由电报所分发的东西 , 大部限于纸上空谈 , 现在远不知在何处 , 何时来到手” 。一分部供应三十八军二次战役的物资 , 电报上称送了多少车多少东西 , 实际只收到白面三车 , 炒面七车 , 实物五车(还不知道是发给哪一部分的 , 是被截留下的) , 另外加上部分弹药 , 仅此而已 。因此 , 对九兵团来说 , 能吃上饭 , 打得响是第一位任务 , 有限的运力应首先保障这两项 。不能说因后来发现冻伤严重 , 就反过头认为应该先解决棉衣问题 。因为如果没饭吃(事实上已经有大批饿饭甚至饿死的情况发生) , 那将面临更严重的局面 。
至于九兵团所发的棉衣应该加厚的问题 , 后勤部门当然老早就意识到了 , 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 , 后勤部的人岂非吃干饭的?难不成真的比我们这些纸上谈兵的业余网友还简单?早在一九五零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央军委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的会议上 , 张令彬汇报时就提出 , 如南方部队北调时 , 棉衣均需加厚 。但问题是 , 毕竟当时部队在南方 , “如现在加厚 , 若部队不北??队如非立即北调 , 让其穿着东北部队配发的冬装 , 也太不方便了 。因而张令彬提议:“南方部队北调时 , 加发一棉背心及一绒裤 , 再发一件大衣即可 。”
三、冬装问题的责任究竟谁属?哪些是客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主观上可以避免的问题?
根据以上所列出的有关九兵团冬装问题的资料 , 责任问题应该比较清楚 。首先 , 从事先的计划调度的角度看 , 总后勤部对棉衣问题不够重视 , 未能抓紧 , 是有责任的 。因一开始的后勤补给计划 , 棉衣归东北、华北解决 , 当时估计九月十五日以前可完成三十四万套 。而到十月底却发现有四十万套的大缺口 , 不能不说是总后计划以及执行中存在问题 。由于对战争规模以及紧迫性的估计有误差 , 至十月十八日 , 才布置各大区各完成五万套棉衣 , 且时限定在了十二月 。到十月三十日九兵团已经北上了 , 又转而紧急命令华东给解决棉衣 , 当然是赶不及的了 。张令彬在八月二十六日的准备会议上 , 提议“南方部队北调时 , 加发一棉背心及一绒裤 , 再发一件大衣即可” , 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由此 , 华东军区后勤很自然地认为部队只需配发普通棉衣 , 到东北后可领棉大衣等装备 。而东北军区后勤则只有棉大衣 , 没有棉衣的充分储备 。此后 , 当问题暴露出来以后 , 张令彬借高岗、李富春的意见 , 指责华东军区 , 称“以后 , 凡调东北的部队 , 必需按东北标准装备齐全 , 不能到东北后又要东北来补充 。此次宋兵团来到前说宋兵团一切装备好了 , 结果到后 , 一无棉鞋、棉帽 , 棉衣单薄 , 二又组织不健全 。”从“以后”两字 , 可见此前并无“必需按东北标准装备齐全”之命令 。既然如此 , 华东军区依照张令彬所建议的只配发普通棉衣 , 等到达东北再补充装备的做法 , 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