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冤案平反太容易?历史平反很困难

热播剧《琅琊榜》中,赤焰军统帅林燮被诬与祁王萧景禹谋反,以至被冤杀 。林燮之子林殊化名梅长苏,周旋于朝中各大势力之间,终于辅佐靖王登基,平反了当年这桩冤案 。这时距冤案发生,仅仅过去了13年 。这虽然是一部架空历史剧,但其人物、事件却非完全无迹可寻 。
中国历史上,政治冤案数不胜数 。杨师群主编的《三千年冤狱》,仅收录其中著名者,即有100余起 。张海鹏主编的《冤臣传》统计,从先秦的龙逢、比干,到晚清的“戊戌六君子”,被冤杀的名臣有84人 。这两本书中所列的被冤杀者,有一部分获得了平反,有名的如岳飞、于谦、袁崇焕、多尔衮等 。揆诸史料,不难发现,这些获得平反的冤案,几乎全部需要满足两大基本条件,也可以说是两大基本规律 。
条件一:冤案的制造者已从权力台面消失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皇帝制造的冤案,冤杀的大臣,都要等到新皇帝即位后,才有可能昭雪 。而新皇帝出于笼络前朝旧臣、巩固权力,以及表示对先皇的孝道,所做的平反工作通常也是有限度的 。因此,如《琅琊榜》中,靖王还未登基,就为赤焰军全面翻案,并惩处所有涉案者的事,并不会真的发生 。
历史上,宋高宗在位末期,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大臣中有人上书为岳飞鸣冤,但高宗不为所动 。孝宗即位后,“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并对岳飞之子岳霖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但在各类官方文件中,南宋朝廷依旧讳言岳飞案为冤狱 。淳熙六年(1179年),孝宗即位后第17年,才为岳飞议谥 。太常寺拟的谥号是“忠慜”,一方面肯定岳飞是大宋忠臣,一方面又表示了百姓对其蒙冤的悲伤 。但孝宗看到后,认为若用这个谥号,就相当于批评太上皇“失政”,错杀忠臣,于是改谥岳飞为“武穆” 。而陷害岳飞的元凶秦桧、张俊等也都未被追究责任,官爵、谥号如故 。
死后也葬在西湖边,同岳飞合称“岳于双少保”的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击败瓦剌大军,稳定了局势 。英宗复辟后,于谦以意图谋反的罪名被杀 。英宗之子宪宗即位后(1465年),追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下诏称,并称对于谦“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但宪宗并没有给于谦赐谥 。
【琅琊榜冤案平反太容易?历史平反很困难】袁崇焕的问题更为复杂一点 。依照钱海岳所著《南明史》,南明朝廷曾为袁崇焕平反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弘光帝登基后,“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次年,“予袁崇焕、王在晋祭葬” 。永历帝时,还谥袁崇焕为“襄愍” 。但以上内容都不见于南明官方文件,可信度至今存有争议 。真正为人所知的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颁诏为袁崇焕平反,赞扬“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混,不能罄其忱悯,以至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并在京都广渠门为之建立祠堂 。从崇祯帝到乾隆帝,不仅皇帝不同,甚至已经改朝换代 。乾隆为袁崇焕平反,肯定其为忠臣,既能激励群臣效忠清廷,又映衬出明朝皇帝的昏庸 。
在明朝还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体平反 。因反对魏忠贤而被害的左光斗、杨继盛、杨涟等人,在崇祯帝即位后“拨乱反正”,都很快获得昭雪 。由于冤案制造者不包括皇帝,所以平反起来也容易得多 。
新皇帝会不会平反冤案,还得取决于有没有强烈的现实利益的驱动
条件二:光有“历史正义”不够,还需要有强烈的现实利益驱动 。如果没有重要的现实原因,即使时间已过百年,制造冤案的当事人都已不在,当局一般也不会对对冤案的全面平反有多少兴趣 。
在岳飞一案上,岳氏子孙对宋孝宗的平反作为是不满的,一再称先祖“孤忠未尽明,遗谤未尽雪” 。直至韩侂胄欲主持“开禧北伐”,有意借重对岳飞的平反,来为南宋的对外政策路线的大转折做政治动员,才建议宋宁宗在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不久后,追夺秦桧爵位,将其谥号由“忠献”改为“谬丑” 。开禧北伐失败后,秦桧爵位、谥号被恢复,但对岳飞的礼遇未变 。宝庆元年(1225年),岳飞被冤杀后的第83年,宋理宗将其比作诸葛亮、郭子仪,赐谥“忠武”,从官方层面上认可了岳飞的忠臣身份 。
对于于谦,要到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卫安宗社”的功绩才被明廷肯定,给予其“忠慜”的谥号 。不过谥号最终颁布的时候,变成了“肃慜”,回避了“忠”字 。又经过100年的时间,万历十八年(1590年),鉴于前谥饱受士林非议,不利于开展新时代的“忠君”宣传,朝廷才顺应浙江巡抚之请,将于谦改谥为“忠肃”,使之名实归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