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中国古代如何防止“高考移民”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七月的一天 , 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已经67岁了 , 但一点也不糊涂 , 依然有精力在宫内接见浙江解饷官绍兴府通判张廷泰 。通判 , 只是一个正六品官 , 能得见天颜 , 可谓皇恩浩荡了 。
可麻烦就出在这皇恩浩荡上 。皇帝照例会问地方官的籍贯、出身、履历等等以示亲切关怀 。张回答说他是顺天府(今北京)人氏 , 可精明的乾隆帝听出了绍兴口音 。这在当时是大事 。一则本地人在本地当官 , 违反回避制度;二是张某可能是冒顺天府籍在京师参加的科考 。尽管张廷泰回奏:“幼曾随父至绍兴住居数年 , 遂习其土音 。”乾隆还是大怒 , 下旨曰:“顺天应试 , 例有审音御史、验看月官 , 则特派九卿、科道 , 皆宜悉心询察 。且朕于各官引见 , 奏对履历 , 为时无几 , 尚能辨其语音 。
诸臣审音验看时 , 如果留心听察 , 南北音声无难立辨 。皆由诸臣视此等事不以为意 , 遂至混淆莫辨 , 殊失敬事之义 。”意思是说 , 我就凭两句话听出了张某说的是南方口音 , 你们那些“审音御史”是吃干饭的吗?
何谓“审音御史”呢?这是专门为打击“科考移民” , 即“冒籍”而设置的 。
古代中国十分重视籍贯 , 即使是父、祖做大官 , 其子弟依然要回原籍参加科考 。清朝对考试报名地点有严格规定 , 祖父在某地入籍在20年以上 , 当地有祖坟、田产、住宅 , 才能在当地报名应试 , 后来改为考生本人入籍20年以上方准应试 。朝廷如此防范“冒籍” , 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大一统帝国各地的利益 , 维护政治稳定 。不过规定也有例外 , 国子监的监生(国立最高学府)即使籍贯为外省 , 也可在顺天参加乡试 。所以当大官的只要给儿子弄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资格 , 就可以来北京考试了 。
宋代已出台措施防止“冒籍” , 但由于当时版图没有明清两代大 ,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平衡 , 因此这一规定并不十分严厉 。到了明、清两代就不一样了 , 帝国疆域广阔 , 士子众多 , 而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 因此对某些地方进行政策性倾斜是必要的 。邓云乡在《清代八股文》中介绍:“举人各省均有定案 。一般只一百几十或零几名 , 因此文化发达的省份和文化较差的边远省份 , 在考试难易上大不相同 , 在程度上也不大一样 。像江南江宁试场(即贡院)、浙江杭州等试场 , 都一万多号舍 , 应试者都过万人……边远省份 , 参试者少 , 中试名额亦少 。如贵州中额三十六 , 甘肃中额三十 , 参试者人数与中试名额比例 , 大省如顺天、江南(包括江苏十之六、安徽十之四)、浙江、福建等 , 大约均是百分之一强的机会 , 即一百零几名中才能取中一人 。”
边远省份虽然录取名额少 , 但参加考试的人也少 , 而且教育不发达 , 像江浙一带文风鼎盛地区的士子“冒籍”应考 , 显然比在本省把握大得多 。而首都所在的直隶省 , 得到朝廷的照顾 , 其录取名额和江、浙为最多的地区 , 其本地士子的考试水平不如江浙等省 , 这也是江南士子喜欢在冒顺天籍的原因 。
不仅仅是考举人的乡试 , 即便是科考的最低阶梯———考生员(即秀才) , 也难易程度不一样 。齐如山先生说他的家乡直隶高阳 , 文风盛时 , 30余名童生才取一名生员 , 而同一省的涞源 , 常常考生还不够应录取的名额 , 基本上能把前两行八股文写顺溜就可以中秀才 。由于生员录取是以县为单位 , 童生们彼此熟悉 , 要“冒籍”很容易被人告发 。而且考秀才有“作保”制度 , 考生拿钱请“廪生”(生员的一种 , 可以在政府领粮食 , 相当于公费生)做保人 , 考试前考官点完考生名后 , 再叫“某人保” , 作保之廪生必须应声“某人保” , 一旦“冒籍”事发 , 作保的廪生也会被革去功名 。
推荐阅读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揭中国古人身份证 竟带防伪标识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 猪八戒白胖形象错了 专家:明代中国没白猪
- 中国古代著名男宠 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 中国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是谁?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 中国历史上喜欢与和尚私通的四位皇后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冻死者难以计数
- 揭秘武则天野史 武则天与她的男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