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唐淮源 誓死与中条山共存亡的国军军长

唐淮源(1886—1941) , 云南江川人 , 云南讲武堂毕业 , 滇军名将 ,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 。1941年中条山会战被日寇围困不得脱身 , 于山西夏县自杀 , 壮烈殉国 。曾豪言:“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 , 没有被俘的军师长 , 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
唐淮源牺牲后 , 国民政府于1942年2月特颁发褒扬令 , 追赠其为陆军上将 。1986年6月 , 经民政部批准 , 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
2014年9月 ,  唐淮源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
唐淮源(1886-1941) , 字拂川 , 汉族 , 江川县人 。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 , 率部驻守山西省中条山 , 因陷敌重围 , 弹尽援绝 , 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 壮烈以身殉国于山西省中条山县山之巅 , 是抗日战争中牺牲于战场上的国民党四个上将之一 。
唐淮源于1886年出生于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 , 未满周岁 , 父亲弃养(有亡故之说) , 唐母姚氏 , 外无叔伯之亲 , 内无斗米之蓄 , 佣于乡绅侯氏 , 苦节抚孤 。
唐淮源稍长 , 伴侯氏子读 , 因聪明好学 , 事母至孝 , 深得塾师胡歧山怜爱 , 屡有资助 。
1909年9月 , 唐淮源乡试得中 , 赴昆明省试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 , 被编入丙班二队 , 与朱德和同乡金汉鼎等为同学 , 相交甚厚 , 义结金兰 。唐淮源沉默寡言 , 做事切实 , 为人忠厚 , 学习刻苦 , 在同学中人缘极好 , 深得教官和学友的好评 。其间 , 受李根源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 加入同盟会 。
1911年10月30日(旧历九月初九) , 参加云南“重九”起义 。1
1月1日 , 参加辛亥革命 。时云南扩充新军 , 下级军官十分缺乏 , 便从讲武堂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100余人编为特别班 。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等同被选入特别班 , 加紧训练 , 提前8个月于1911年11月毕业 , 派往军中 , 出任排长 。
1915年11月 , 袁世凯复辟称帝 , 同年12月25日 , 云南首发讨袁护国 , 唐淮源随蔡锷将军率领的护国第一军于次年1月出师四川 , 与陈宦的北洋军作战 , 时担任副连长 。战斗中 , 唐淮源足智多谋 , 屡建奇功 , 升任营长 。
1918年 , 升任步兵第五团团长 , 旋调四川宜宾县任县长 , 颇有名声 。任上 , 在乐山留有铭文:
宠辱不惊 , 肝木自宁 , 动静以敬 , 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 , 脾土不泻 。调息寡言 , 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 , 肾水自足 , 少思虑以养心气 , 勿妄动以养骨气 , 戒嗔怒以养肝气 , 得滋味以养胃气 , 省语言以养神气 , 多读书以养胆气 , 随时令以养元气 。忧愁则气结 , 忿怒则气逆 , 恐惧则气  , 拘迫则气郁 , 急遽则气耗 。行欲徐而稳 , 立欲定而恭 , 坐欲端而正 , 声欲低而和 。拙字可以寡过 , 缓字可以免悔 , 退字可以远祸 , 苟字可以养福 , 静字可以益寿 。
继后 , 升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 , 参加靖国等役 。
1922年初 , 滇军内讧 , 唐继尧回滇复辟 。
3月10日 , 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离滇 。4月达重庆 , 投四川督军刘湘 , 6月 , 川军混战 , 唐、朱、金离渝赴沪 , 住上海孟渊旅社 , 不久移居苏州虎丘李鸿章祠 。
6月16日 , 晋见孙中山 , 后朱德赴欧学习 , 唐、金入粤参加北伐 , 始投于第三军 , 转战入江西 。
1927年 , 唐淮源任国民党陆军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 。
1928年10月 , 国民党南京政府决定整编全国军队 , 唐淮源调任12师副师长兼35旅旅长 。
1933年3月8日 , 升任十二师师长 , 督师赣皖甘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