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唐淮源 誓死与中条山共存亡的国军军长( 二 )


1936年10月 , 任第三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 。
1937年抗战爆发 , 升任第三军军长 。唐淮源治军极严 , 部队每到一地 , 明令不得惊扰百姓 , 滋事生非 , 违令严惩 。
9月19日 , 是农历八月十五 , 朱德与唐淮源在山西省阳泉火车站见面 。随后 , 唐淮源所部转战燕赵 , 挥师冀晋 , 参与冀西、晋东、晋南诸役 , 旧关杀敌 , 晋南肉搏 , 娘子关一带予敌重创 。在华北战场上唐淮源率部抗日 , 沉着果毅 , 屡挫顽敌、威镇华夏 。
1938年夏 , 唐淮源所率的第三军 , 奉命由东北战场转入晋南中条山作战 。中条山为兵家必争之地 。国民党为了保卫这一战略要地 , 调集了两个集团军7个整军 , 一个改编旅 , 一个游击队 , 约16万人防守中条山 。唐淮源所部第三军 , 隶属第五集团军 , 为滇南健儿组成 , 守中条山中部闻喜、夏县以东区域 。自同年十月始 , 协友军击败敌寇13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 保卫了潼洛 。每当前方情况险恶时 , 唐淮源总是亲自到前方去督战 , 挽回了许多危局
1939年4月17日 , 唐母辞世 。是年秋 , 战事稍缓 , 唐淮源请假回乡奔丧 , 父老得知 , 摆案跪迎 , 唐淮源下马入村 , 跪拜恩师胡岐山 , 并赠银70大洋 。其间 , 奋笔言志 , 写下一诗:
万里乘风去复来 , 只身东海挟春雷 。
忍看图画移颜色 , 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 , 救时应仗出群才 。
拼得十万头颅血 , 须把乾坤力转回 。
还写下了一副对联:
裹尸马革英雄事 , 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志誓死报国 , 抱定与中条山共存亡之决心 。
1941年3月 , 日军秘密从华北、华东、中原调兵 , 达25万以上 , 数倍于我 , 装备精良 , 扑向中条山 , 志在必取 。
5月7日 , 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兵分四路发起猖狂进攻 , 企乘背水之危 , 歼我于黄河北岸 。中条山飞机轰鸣 , 炮声震天 , 硝烟弥漫 。我军将士同仇敌忾 , 予以迎头痛击 。因无备 , 无应急措施 , 更无后续预备部队补救 。是日 , 我军前沿阵地即被敌军攻破数处 , 战场形成犬牙交错之状 , 我军相互之间联系配合受阻不畅 。
【抗战英烈唐淮源 誓死与中条山共存亡的国军军长】5月8日 , 防守垣曲的我四十三军 , 阵地被破 , 数度逆袭 , 未能扭转形势 , 于下午提前撤退 , 使得日军乘虚而入 , 将中条山我军阵地分割成两半 , 整个中条山战场局势危急险恶 。战区司令长官部下令撤退 。
5月9日 , 当我军其他部队已经突围撤退时 , 唐淮源仍在指挥第三军将士以死相拼 , 以守土卫国 , 寸土必争的精神 , 沉着果敢指挥所部官兵 , 反复冲杀 , 声震苍天 , 气吞黄河!
5月10日 , 唐淮源收到撤退电令时 , 已经陷入重围 , 无路可退 。唐淮源组织突围 , 在温峪大道与敌遭遇 , 展开激战于东北高地 。
5月11日 , 第三军伤亡过半 , 四面受敌 , 粮尽援绝 , 后路已断 。在这危急关头 , 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 , 毅然言道:
“现情势险恶 , 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 , 均应下最大之决心 , 在事有可为时 , 须各竭尽心力 , 以图恢复态势 , 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 , 以存天地正气 。”“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 , 没有被俘的军师长 , 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唐淮源下令以团为单位 , 化整为零 , 以分敌势 , 分头突围 。唐亲率十二师之一部 , 向县山且战且走 , 遇到日军大部队 , 左冲右杀 , 无法逾越 , 不得已转向西 , 处于不利地势 , 又被敌军阻于东交口附近 。敌我尸横遍野 , 血染黄土山河 。唐淮源亲自冲在前方 , 我军与敌殊死决战 , 杀声震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