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明末川浙军浑河之战 抗击金兵的悲壮诗篇

浑河最值得称道的是川浙之兵 , 他们用大无畏的精神 , 用一腔报国热血在浑河之南谱写的一曲惊天地泣鬼神、抗击金兵的悲壮诗篇 。
公元1621年 , 明天启元年
努尔哈赤趁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 , 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的机会 , 于是年三月直逼沈阳 , 随即在十三日挥兵猛攻 。辽东经略袁应泰闻知后金大军进逼沈阳 , 便命总兵陈策、童仲揆等率领川、浙两军由辽阳北上增援 , 又遣总兵李秉诚、朱万良等率师从奉集堡北上支援 。
因为沈阳城内奸细内应 , 打开城门 , 砍断桥绳 , 沈阳于努尔哈赤发起攻城的当日即告失陷 , 沈阳的失陷并未吓退赴援的川浙明军 , 反而激起赴援明军血性 , 诸将都愤然求战 , 偏将周敦吉请战最急 , 于是总兵童仲癸令他先与秦邦屏带川军渡过沈阳浑河 , 努尔哈赤骤逢异敌 , 急令右翼四旗兵出击 。想趁上岸明军结营未就一举歼灭 , 却没料到被迎头痛击 。八旗骁骑数次冲锋都被明军打退 , 这些明军虽人数少于八旗 , 却都殊不畏死 , 组织严明 , 殊异平时明军 , 使八旗军极不习惯 , 打头的精锐红巴甲喇军经恶战被击败 , 当即退却下来 , 八旗军上下震惊!
骑兵不敌 , 努尔哈赤急以“后军往助”(《清太祖实录》卷 7) , 川兵也不畏生死寸土不让 。据《全边略记》和《山中闻见录》的记载 , 川军连续击退八旗强劲的步骑猛攻 , 挟着攻占沈阳之胜利余威的八旗劲旅 , 竟在四川步兵抗击下“死于枪弩者数千人” , 后继骑兵也被打得“纷纷坠马” 。就在满清兵要崩溃的时候 , 投降后金的原明朝抚顺降将李永芳利用沈阳城中的大墩台以 千金急招明军败兵当炮手 , 居高临下猛轰正在骁勇血战的川兵 , “李永芳得中国炮手 , 亲释其缚 , 人赏千金 , 即用以攻川兵 , 无不立碎者 。”(谷应泰:《明史纪事 本末补遗》)再调援兵后续攻上 , 并以铁骑从两翼围杀 。川军没有想到 , 一向被明军掌握的大炮火器 , 居然出现在敌人的阵地上 , 川军虽浴血奋战 , 把五倍于己的八 旗精锐打得鬼哭狼嚎 , 但是集结的枪阵也不可能禁得住大炮轰 , 白杆兵统帅秦邦屏和明将周敦吉、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皆战死 , 剩下的残部只得退过浑河与童促癸的明军汇合 。
【解读明末川浙军浑河之战 抗击金兵的悲壮诗篇】战斗打到这里 , 还没完……更为血腥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
八旗军渡河强攻 , 迅速把明军包围数重 。浙江兵与北岸撤下来的川兵一道奋起迎战 。
努尔哈赤命左翼四旗进攻陈策的明军浙兵阵地 , 战斗非常激烈 , 后金兵将明军“围之数重” , 明军“营中发火器 , 多杀伤 , 已而火药尽 , 短兵相接” , 后金惨遭重大杀伤 , 坠马者多达三千余众 。双方展开一场恶战 , 此时 , 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等三万人进至白塔铺 , 童总兵急派人求援 , 他们却在前锋击溃雅松率领的二百八旗侦骑后就不再进兵 。使右翼皇太极及岳托的主力得以一边围攻川浙兵一边趁机扑来 。朱万良部明军稍经交手即行溃退 , 沿途被皇太极一路追杀 , 伤亡三千多人 。此时苦苦鏖战多时的八旗军与川浙兵仍然打得胜负难分 , 统帅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应泰叩 首求援 。
袁已经吓破了胆 , 竟以后金强大派兵也扭转不了战局为由拒不答应 。由于后金兵不断增援 , 明军则孤军奋战 , 陷入重围 ,  双方血战到天色将晚 , 八旗援兵又赶到战场!童仲癸见已方援兵迟迟不至 , 遂与部众将士都抱成仁之心 , 决死回马杀向数倍于已的后金军 , 后金兵“万矢环集 , 策、 仲揆等犹挥刃冲突 , 各杀十余人乃死” , 余众皆各自为战 , 无一投降 , 最终除极少官兵幸免回辽阳外 , 童仲癸与副将戚金、将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 大小将校共120多人全部义无反顾、悲壮殉国 。外围其它辽东明军采取坐视的态度 , 任由这只千里赴援辽东 , 明军最精锐的部队覆灭 。

推荐阅读